张荥
摘 要:散文,笔触细腻而优美,容易给人以美的享受,高中学生对散文的喜欢不用言表。物理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要求高,让高中学生有点望而生畏。本文致力于探究散文与物理之间的相同点,以期达到:物理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使高中学生物理的学习过程如同在欣赏优美的散文一般。此法不仅适用于高一高二的新授课,也适用于高三的复习课。
关键词:散文;物理课堂教学;形散神聚
咋一看,“学习物理”与“赏析散文”这两件事风马牛不相及。作为高中学生,可能觉得看散文是享受,学物理是受罪。作为物理老师,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成为一名散文作家,把优美的散文应用到理性的物理教学与学习中去。
一、散文中“形、情、神”的表达
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形散神聚”,散文解读的途径。“形散神聚”,散文鉴赏的金钥匙。
“形”是指散文中的选材、组材、表达方式以至语言的运用。散文以材料而言,往往很“散”,譬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文中涉及的材料有“雪峰、溪流、森林、野花”等,高山牧场的白天与黄昏等富有特色的“景”,也有“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等天山特有的“物”,还有人迹罕至的“天然湖与果子沟”。天上、地下、动物、植物人物、动的、静的无所不有。
“神”是指文中蕴含在“形”内的思想感情,往往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上述《天山景物记》中所记之物,所描之景,也无不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
二、物理中“表象、意义、思想”的融合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注重于研究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尤其是它们各自的性质与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简单的说,高中物理学习的首要内容是掌握事物的规律,其次是对规律的应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支配着这些物理现象运行的背后则是为数不多的物理规律。物理规律的发现就是从现象到认识本质的过程,这也正好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感知—理解—识理—会通。
感知就是在接触具体的学习内容信息和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与经验的时候,应该通过形象思维,首先运用观察、听讲、阅读、记忆等感知的基本方法,由感而知。
理解就是在感知事物的基礎上,在认识事物的逻辑关系过程中,通过人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对学习过程中所接触的信息进行抽象、综合、分析、概括的过程。
因此,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有足够多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去感知,同一物理规律下的物理现象越多,学生的感知越丰富,对于下一步寻找其中的规律越有帮助。
三、从散文的角度看物理中“形”的“发散”过程
1.以高一高二新课设计为例
课堂设计中的众多物理现象的图片展示、物理过程的视频播放、物理演示实验的操作等等,即为“形散”。例如:探究“电磁感应”现象。图1-图3、图5-图7(串联上小电珠)、图8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直接演示操作,图4可以让同学课前参与拍成小视频课堂上播放、图9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原始视频课堂上播放、图10教师可以拿出发电机实物课堂上操作。这些纷繁复杂的物理现象就像散文写作过程中散发开去的“形”。
课堂设计中的几个例题及其变式即为“形散”。例如:浙江省新高考从2016年开始,每年两次考试,至今4年已经有7套试卷。其中第22题(倒数第2题)一般是电磁感应大题,是比较难的综合题。7次考题中有6次考到“轨道+导棒”模型(限于篇幅只截题图不展文字),所以这是高三教师必定复习的一个专题。
这些模型还可以拓展变形,比如,轨道可以变为竖直、倾斜,导棒可以变为匀速、匀变速、变加速,电阻可以不计、均匀分布、特殊位置计电阻……随后,教师应该将这几类模型的骨架进行物理情景化和数据化。这一步骤可以搜寻各地市模拟卷中的试题(试题太多不在此赘示),也可以自编原创题。高三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这些试题,对这些模型有一个“初体验”,丰富他们对“轨道+导棒”模型的感知。
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由于他们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他们的思维活动能够逐步地摆脱具体形象和直接经验的限制,而借助于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活动,他们试图对各种经验做出规律性的说明,用理论把各种材料贯穿起来,不断地把知识系统化,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这也正是物理学科的思维要求。
强烈的求知欲会使学生想到一个问题:如此众多的物理现象背后有什么共同的规律支配着它们?即便学生没有去追想,课堂上教师也可以提出此问,引导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四、从散文的角度看物理中“神”的“凝聚”过程
散文中“形”与“神”的关系就如同秦牧在《长街灯语》中所说:“散文虽‘散’而不乱,全靠思想把一切材料统一起来,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遍地乱滚,这才成其为整齐的珠串。”
“形”与“神”结合点的恰当选择是使行文巧妙的前提。散文中的结合点是联系众多材料的核心所在,又是作者思想的化身。物理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思想方法,犹如贯穿课堂的主线,之前的物理现象皆为之服务。
1.承上“电磁感应”新课为例
在大量“磁生电”现象展示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的物理现象(有的现象中磁体在运动,有的现象中线框在运动,有的现象中磁体和线框都没有运动,但是磁场的强弱在变化,或者线框的大小在变化),寻找共同的规律:“磁生电”现象其实是一种在运动、变化中才能出现的效应。法拉第把引起电流的原因概括为五类: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磁场、运动的恒定电流、运动的磁铁、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在此基础上进步探究发现更为本质的原因:闭合电路中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至此,画龙点睛,将“形”收拢于“神”,一点也不会让人觉得结论的得出并不是那么的突兀生硬。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得以加深。
2.承上“电磁感应”专题课为例
电磁感应问题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其涉及的物理知识点和物理方法有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电路分析、平衡问题、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功能关系或能量守恒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得出“轨道+导棒”模型的核心思路是:①回路中的电流I(电路分析)→②导棒受到的安培力F安→③导棒的合外力F合(受力分析)→④导棒的加速度和速度(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所有模型和试题均围绕这个核心思路展开和发展,高三学生只有把握住电磁感应的这个核心思路,才能抓住出题老师的意图,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这类题目中胜出,从而真正地实现了“跳出题海”的教学新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作者写文章,“思必有路”,读者在阅读时就应该进入作者的思路,跟着作者的思路走。
物理教师设计一堂有效的物理课犹如撰写一篇秀丽的散文,将“形”放之于物理表象,将“神”收之于物理思想;学生学习一堂有效的物理课,亦犹如欣赏一篇优美的散文,思想驰骋于宇宙,思维遨游于物理世界。师者尽其授,学者乐其学。让物理学习不再是一种負担,而成为每一个高中学生的一种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萧云儒.形散而神不散.笔谈散文[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
[2]潘旭澜.“当诗一样写”.散文的艺术[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3]王正.“电磁感应”课堂教学设计例谈[J].科技创新导报,2011(09).
[4]朱美健,张军朋.谈物理课堂教学设计[J].物理教学探讨,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