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招桂
摘 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科学性文章,教学中会涉及许多跟科学学科有关的知识,因此,我们要加强小学语文与科学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让语文与科学牵手。但是就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很多科学性的文章的教学仍然停留在语文知识教学的层面,导致知识链断接,甚至是背道而驰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一现象,笔者从四大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语文;科学;课程资源;整合
语文误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标准要求语文老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整合语文课程资源,灵活巧妙地运用教材,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生活处处皆语文,根据大语文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小科学课的资源,让语文课和科学课资源共生,相辅相成。
细看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中有许多科学性文章,基本每册都有涉及跟科学学科有关的知识,如部编版的二上第一单元,安排了《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三篇课文,这些文章以不同的体裁,向学生讲述着科学知识。因此,让小学语文与小学科学牵手,将小学语文与科学学科课程资源的进行整合,有利于学生建构语文与科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研究事物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力。那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整合语文和科学这两者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实现两门课程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呢?
一、研读教材,建立语文与科学的知识联系点
笔者翻阅了小学语文以及小学科学3~6年级的所有教材,也阅读了相关联课文的教辅资料,发现这两门学科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交集,很多的时候这些有关联的课文都是以单元的形式出现的。
二、利用科学知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话不假。一个人若是对某项工作感兴趣了,哪怕是越苦越累,他都不会厌倦,而且乐此不疲。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阅读期待。很多科普类课文在课堂教学中都有良好的契机。如《蝙蝠与雷达》这篇科普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在教学时,我先板书“蝙蝠”一词,让学生谈谈对蝙蝠的了解,再板书“雷达”一词,问学生什么是雷达?因为学生对雷达的了解相对薄弱,于是出现有关雷达的图片与资料,最后完善板书,补充上“和”,问学生:“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雷达是一种“电子设备”,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物,作者却用一个“和”字,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在哪里?”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他们会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从而达到了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三、利用科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目前,大部分语文教师关注的是自己任教学科本学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对于任教学科中涉及科学的学科知识知之甚少,由此必然会出现小学语文与小学科学知识不能自然衔接与互相利用的现象,因而有必要把两者进行有效整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四、利用科学活动,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习作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但多数语文老师对学生的习作感到无奈,他们的习作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观察是思维的基础,记录是思维的再现。小学科学为学生习作提供了更多的写作素材。教学时可以与科学学科的实践活动有效整合,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1.课堂教学与课外观察相结合丰富习作素材
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涉及习作教学的相关内容与技巧,但是课堂教学的时间以及内容都是有限的,况且很多学生对课文中老生常谈的写作内容没有丝毫兴趣。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设计一个与之相关的有趣的课外习作题材,如学习了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之后,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科学课上的相关知识,与科学学科中学到的种植小豆芽这一实验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课外观察写观察日记,既激发了孩子的写作兴趣又复习了科学的相关知识点,一箭双雕。
2.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使习作更加有序
语文课堂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有序地观察,而科学上也要求学生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求观察实验操作的每一步骤。内容全面,细致有序。在进行习作教学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气味等特点然后进行具体地描述。
3.实验操作、实验现象与习作训练相结合丰富写作题材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常常会伴随很多的科学实验以及科学现象。这些科学实验与科学现象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因此,在这些过程中我们可以乘机渗透语文习作方面的教学,既加深了印象又锻炼了习作能力。当科学上开展科学实验后,我们让学生去写一写作文。当然,我们自己也可根据科学知识,设计一些科学实验,来丰富学生的习作题材。如学习科学“拱”的知识后,我们让学生捏捏鸡蛋,写一写作文《捏不破的鸡蛋》。利用百分之七十浓度的酒精来烧手帕,写写《烧不坏的手帕》;让学生猜猜将50毫升的酒精和50毫升的水倒在一起,会是几毫升,写写《50+50=?》。学生的经历丰富了,写作素材也多了,写出来的作文更加生动,有条理性,语言也更准确了。
总之,为适应课程的综合性要求,我们要有大语文观,要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和教学过程,注重语文与科学的有机整合,让语文与科学牵手,做到语文中渗透科学,科学中有语文,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2011.
[2] 教育部.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2011.
[3]张永清.小学科学课与语文课学科整合的几点做法[J].课外语文,2014(03).
[4]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用书[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