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文本的深层次解读

2019-09-10 09:43王硕
速读·下旬 2019年11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文本解读文化传承

王硕

◆摘  要:文本解读是教师备课的第一步,但往往被轻视甚至忽略,致使语文教学出现了许多尴尬的状况。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关键能力进行了关键性概括,分别为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方面,这也从侧面对文本解读提出了要求。本文试通过《湖心亭看雪》一课,对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文本的深层次解读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本解读;文化传承;审美创造;思维发展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新课标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四项核心素养,分别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新课标分别从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方面提出了学科素养的要求,这也为一线教师进行文本层次的深度解读提供了指引和方向。

语言是重要的文字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层次是文本解读的开始,旨在通过语言积累和建构提升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思维层面即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在文本解读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逐渐提升的,这也要求文本解读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在上两个层次特别是思维层次达到后,学生便一步步感受了作品中美的表达与创造,审美鉴赏能力在不自觉中便得以形成,文化的传承与创造则是文本解读的最终价值追求。

二、教学过程中文本解读现状

王崧舟老师曾在《诗意语文》一书中说:有些老师是在上课,身在、意也在,但他上的不是经由自己独立思考、独立批判、独立创造的课,而是人云亦云的课、照本宣读的课、囫囵吞枣的课,这就是“身”在场而“思”缺席的课。可以说,王崧舟老师的这段话概括了大部分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现状。许多教师拿起教材便匆匆阅读一遍,再拿起教参不加辨别的匆匆吸收,使文本解读的第一步便偏离了方向,往往导致教师对教学过程不满意,学生对语文常持一种漠视的态度。

教师的文本解读仅是阅读教学的开始,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其关键还是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现有的课堂中,大部分教师并未根据学情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组合,又没有对教学文本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仅仅处于新课标所要求的语言意义层面。因此,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拉着学生进入预设的文本教学“圈套”,一味研读其文本自身的含义,比如将《背影》单一解读为“父爱如山”,忽视了父子俩过去的隔膜,在《荷塘月色》中仅看到了“亭亭的舞女的裙”而忽略了后面隐含的整体的审美意境。教师的理解局限于意义层面,又在课堂中一味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预设中的“生成”,使缺少学生思维的发展,更不用提审美创造与文化传承了。

三、文本解读的教学过程分析

语言层面是文本解读的最低层次,在文言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基于这一层次将课堂变成文言知识的“满堂灌”。本堂《湖心亭看雪》没有进行字字落实的翻译,而是选用重点字词进行体悟,例如“雾凇”抓住一个“凇”字让学生感受冰花的苍白和苍凉,继而展示雾凇的图片,学生的感受就会更加生动具体。潘教授又抓住了“与”这一关键字,“与”展示了视线的游移和视角的切换。在表达层面,《湖心亭看雪》的雪景描写不加渲染,采用“白描”手法。潘教授就从两幅画入手,让同学观看“工笔画”和“水墨画”,从图画的原来意义入手感受白描的含义。让学生主动的找出文中使用白描手法的地方,一方面感受白描的好处,写的越简单留下的空间就越大,另一方面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字句做铺垫。在语言层面和表达层面,学生与教师都对重点字词和句段进行分析,看似是对其本意的分析,实际上连接了文本与学生的思维,指向文本解读的思维层次。

对文本层次解读的深入伴随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没有了机械的记忆和翻译,而是进入了对文本的理解中。当学生开始思考时,“两个张岱出来了”,一个张岱在船里,一个张岱在远处看风景,这就是审美层次的文本解读。所以,由思维层次到审美层次也是自然衔接的,柏拉图说“美是难的”,美确实是难的,因为它不能像自然科学的学科一样把它描述清楚。“什么是美?”只能由学生自己展开情感体验。由于当前的升学制度,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课堂中,他们的绝大部分知识来源于课堂,审美层次的体验也依靠教师对学生“体验”的设计。本堂课为了让学生切实体会文本审美层次的美,不仅设计了体验式的问题,更是在多方面引导学生体悟文言文的艺术魅力,潘教授优美的板书使得学生连连称赞;潘教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一开始并没有直接配乐,而是学生初步感受后再配乐,跟随着美妙的音乐诵读,文言文文本的美妙一下就被激发了;体会雾凇的美时,教师适时展示图片,让美丽的雪景更加真实具体了。

审美是短暂的,真正的审美是灵魂的审美,而文化层面的价值则是永恒的,是超脱文本的客观存在的价值。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文本,除了它本身所具有的内涵之外,它还映射着一种超越文本的文化价值。课堂结尾,在学生体会到了“两个张岱”之后,潘教授出示了三句话供学生阅读,第一句是宗白华的: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大自然的内部节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第二句是石涛的: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第三句是王羲之的: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这三句话来自三个不同身份的人,他们分别是美学家、画家和书法家,但这三句话都阐释了一种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价值的文化层面的深刻内涵。《湖心亭看雪》也恰恰揭示了相同的哲学文化,那就是高度的“物我合一,天人合一”。学生们在这三句话的引用中进入了更广阔的文化天地之中,《湖心亭看雪》在文化層面上的深刻价值,只有真正超脱文本才能够真正的理解。

蔡元培曾说“多歧为贵,不取苟同”,文本的深层意蕴值得深度解读,文本的教学价值教师也要了然于胸。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不能仅仅浮于表面,要关注学生获知的途径、习得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创设体验式的教学设计,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精彩生成与创新。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对文本进行层层深入的理解,思维得到不断发展,这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阅读教学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崧舟.诗意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文本解读文化传承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