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云
种田人尚且知道“人勤地不懒”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呢?只要多思考,肯付出,总归有回报的。自从学校实行双打铃制度以来,我也是让学生一起背诵古诗,早读课时,先由小班长领着大家读几遍,上课铃响后,教室里便书声琅琅了。开始,大家背得挺认真的,可是时间长了,大部分学生就像念经的小和尚,跟在同学后面哼哼,也不管字音准不准,根本没用心去记、去背;而有的学生干脆顺口溜,一溜到底,这样“溜”了一学期的结果便是把这种坏习惯也带到了课堂,读什么书都“拖长腔”,不能怪学生,他们习惯了,不是吗?
当然,每天背诗让学生确实积累了不少诗篇。古诗文就那么几篇,颠来倒去的,学生们习惯中已把它当作每日课前一吟了。而今,对于低年级学生识字量、阅读量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训练学生的口语更是重中之重。低年级的语文学习都是依据学生们平时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感悟课本中的知识。这样一来,如果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接触课本中没有儿课外书中很多的知识,比如,歇后语(成语)、谚语、神话故事、童话故事等,除了布置学生们阅读,摘录好词好句外,利用课前三分钟轮流上台进行交流反馈。
比如,我班的孙妍同学热衷于讲故事。她每次上台都是向大家讲一个她新读的故事。为了讲好这个故事,她得有意识地去认故事中的每个字,这样,她的识字量增加了。为了讲好这个故事,她得处理好故事中的长句、短句及表达的语气,这样一来,她的口语得到了训练。就这样,一方面,对她自己来说是个锻炼,同时,她又是大家的榜样。哪个学生不希望自己像她一样,在台上侃侃而谈后,听到大家热烈的掌声呢?因此,大部分学生课后也想读点书了,让自己的小脑袋里也装点吸引人的故事进去。
再比如,我班的谢子键同学喜欢背成语,刚入学不久,我发现他的识字量已达到两千四百多,但是平时说话的时候,在表达上却不是那么清楚,轮到谢子键的时候,课前我先帮他训练好,就用一个成语,给大家讲讲成语故事,或者是讲讲这个成语的出处,并且让他把成语写在黑板上再给大家讲故事。这样,他收集成语的兴趣更浓了,想办法去了解成语的意思。而其他同学在不经意间也积累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故事。而且是无意识的,没有强迫记忆的负担。
其他学生也一样,哪怕是一句谚语,一句歇后语。学生们起初是从家长那儿收集,后来知道书本中的知识更丰富,便试着自己去读书了,这何尝不是一种学习呢?可是,也有些学生,他们既不看书也不向自己的爸爸妈妈们“求助”。遇到这种情况,我是让他为大家朗读一段课文,内容可以是学过的,也可以是没学的。尽管他们平时没有好的自觉读书的习惯,但是为了这三分钟,他们会在当天的早读课上拼命练好他自己选读的那段。哪一个学生愿意在讲台上呆若木鸡呢?再说,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老师的朱笔一挥,那就是一颗难得的“进取星”啊。平时机会难得,现在可是送上门的好事儿,虽说是低年级的学生,这点利害关系,被语文老师强调又强调,也是再明白不过了,所以,说什么他们也要为这三分钟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搏一搏。
这样,练了一段时间后,学生们似乎还是那样,每天下课照样蹦呀跳呀。可是,细心观察那些要上台的学生,他们有负担了,他们会默默准备一下,发现这种情况,我真的是暗自窃喜。于是,利用班会课,大肆表扬一批认真对待三分钟的学生。跟大家讲清楚这就是一种态度,一种主动学习的态度。这就是一种责任感,一种为听众着想的无私的责任心。因为,我真的不想让这种刚萌芽的学习途径再度流于形式。
一、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培养了自信心
如今,老师普遍反映学生上课怕举手,或者发言声音太小,或者回答问题不完整。自从课前三分钟训练活动开展以后,我班学生消除了胆怯心理,能在台上对着大家讲,在座位上发言可谓轻松多了。确实,在大家面前听自己讲话,那是要有足够的自信的,为人师者,不也常因不自信而在公开课上语无伦次,更何况是个几岁的小学生呢?
二、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好习惯
学习的途径除了主动学习,还有就是从别人那儿学习,课前三分钟,讲话的学生在锻炼,而听的学生更是一种锻炼。铃声响后,大家必须静心倾听,否则活动无法开展,不是吗?而这种倾听是大家带着好奇心自觉做的,因为大家都想听听,上台讲话的同学今天准备了什么内容,轮到他们自己的时候,他们从别人的演讲中学到方法,回去就有目的学习了。
三、了解学生学习动态,检查学生积累成果
学生的一个故事,一个成语,哪怕是向大家介绍新认识的一个字,他都是要向大家讲清楚的。这个字念什么?在哪看到的?怎么会念准字音的……学生在台上娓娓道来,而语文老师此时就坐在讲话学生的座位上,面带微笑静静听着。一方面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男生的什么“奥特曼”“哪吒传奇”“弹珠警察”“灌篮高手”;女生的“樱桃小丸子”“白雪公主”“海的女儿”……甚至一些电视广告,也成了大家模仿的原型;另一方面,教师对那些在家里也爱看书的,他们的识字量、阅读量包括他们的识字途径也都有了大致的了解,还免去了逐一询问的麻烦,不是吗?
四、鍛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养成良好说话习惯
能用普通话讲自己想说的表达出来,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真的很难。说话中途的“嗯、嗯”的很多。或者中途冒出个方言“和的”,(后来的意思)这都是很正常的。课前几分钟的训练,虽说不能立竿见影,但也是小账不可细算,每天有好几节语文课,每周有十几节语文课,只需三、四周时间就是一个轮回,这样,每个学生为自己上台讲话准备的时间足够了。而且说话的次数每学期有四、五次之多。学生们自己准备的内容,再加上从别的学生那儿学来的本领,潜移默化中,我想,学生们说话水平最终会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
暑假后,学生们升入三年级了,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方面,他们又长大了一些,对社会的认识水平也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更明确了,课前三分钟的训练活动,成为他们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插曲。
总之,从事语文教学十多个年头了,低年级的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了。一类学生是稀里糊涂,整天不知道目的;一类学生是受家长熏陶,对老师的话惟命是从,可静静想想,他们还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谈不上兴趣。为此,我想,课前“三分钟我表演”活动,至少让学生多多少少的培养一点学习的兴趣吧。因为那三分钟,他们是抱着听故事的心理在听,谈不上津津有味至少也是聚精会神的。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点尝试。自从实行新课标以来,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我想,只要平时注意搜集资料,了解信息,种田人尚且知道“人勤地不懒”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呢?只要多思考,肯付出,总归有回报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城北实验小学(22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