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问题指向,提高阅读质量

2019-09-10 09:43:23范国新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指向语言文字文本

范国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加强对学生阅读实践的指导,重视阅读的引领,善于在阅读中点拨。如何进行指导、引领和点拨?和一个“问”字分不开。新课程改革提倡阅读教学要把“教学环节问题化”,采用问题化教学,把“学”的责任和任务都交还给学生,让“学”真正在课堂里发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所以,作为指引学生自主阅读实践的问题,就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

笔者发现,许多教师课堂的提问随意性较大,所提的问题质量欠佳,尤其是问题的指向不明,造成学生阅读质量低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阅读教学无效或失效。下面,就如何在阅读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提问中,明确问题指向,提高学生阅读实践活动的质量,谈谈体会和见解。

一、课前提问:激发兴趣,提纲挈领

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之后,就是学生阅读实践的初读课文,是学生学习文章的起始阶段。这个阶段,教师的提问要指向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初读,能够提纲挈领,培养学生对文章大意整体把握的能力。

1.紧扣题目发问,指向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

文章的题目,无论是提出论点问题、交待写作对象或用来揭示中心,都是作者深思熟虑、别具匠心的构思。课题是文章的灵魂,统领全文的文眼,是对全文思想内容最精炼的概括。紧扣题目进行提问,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学生巨大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引发学生通过阅读,探究问题答案的热切愿望。所以,这时提出的问题,需要指向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营造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境界,使接下来的阅读教学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2.提纲挈领,指向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

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尤其要重视的一大任务,这一任务需在初读课文时很好地落到实处。小学课文中,选编的课文体裁主要有写景、状物、写人、叙事、说明文和童话、传说、诗歌等。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种文体行文的特点,依据文体来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学会概括大意,提纲挈领,逐步提高对文本内容整体把握的能力。比如,写景的文章《桂林山水》《海上日出》等,可就景物的特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状物的文章如《翠鸟》等,可抓住“翠鸟是什么样子的?文章写了翠鸟的哪些特点?”叙事的文章一般可以提问“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但也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和教学的具体目标,灵活设计问题,但问题的指向都必須是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如教师教学《搭石》一文,导课之后同样也提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文本内容,如果把问题改为“什么是搭石?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几件小事?”这样的问题指向就显得更加明确,学生更容易学会把握。同时,也为下文从小事中体会“美”,作好教学铺垫。

二、课中提问:品味语言,感悟表达

从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来说,阅读教学包含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两大功能。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理解语言,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同时,在理解语言文字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1.聚焦重点语段,指向语言文字的品味

重点语段最能表达文章的中心主旨、凸显语言特色,与文本作者的写作目的紧密相连,是学生学习的视角。阅读教学的核心阶段是精读文本,此阶段的教学要聚焦文章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学习的问题,要指向通过仔细揣摩、深入品味关键语段里的字、词、句,来体会文本内涵和思想感情。如课文《搭石》中,描写老人“摆搭石”的段落,是体现人性美的重要语段。教学时要紧扣“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等一连串刻画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进行提问:老人踩到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怎样?挑选合适的石头时,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想象画面,咀嚼品味,理解老人心里的所思所虑,感受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心里,从而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2.抓住细节描写,指向表达方法的感悟

课文里,作者往往在刻画人物的性格、揭示人物的内心等方面会进行细节描写。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细节描写,设计精当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感受,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一次校本教研中,一老师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我”写了首小诗而受到母亲的赞赏,内心无比喜悦和激动,希望同样得到父亲的赞赏。学完第一段后,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继续读下文,看看接下来课文还写了些什么?”教后交流时,我提出此问不妥,如果把问题改为“请同学们继续读下文,想想你从哪些语言文字里还能体会到作者此刻喜悦、激动的心情?”那么教学的效果就大不一样。同样的阅读内容,不同的问题指向,显然对学生的阅读引导具有天壤之别。前者,问题的指向把学生引向读懂课文内容,仅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什么而已,是典型的“教教材”,与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和感受相去甚远,偏离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失效的阅读,教学效果低下;后者,问题的指向是把学生引向理解、品味语言文字,感悟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表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是在“用教材教”,体现了“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读中学写,以读促写,读写相得益彰,是有效的阅读,教学效果显著。

三、课后提问:回顾质疑,引领拓展

1.总结复读,指向文本内容的质疑与评价

语文教学必须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教学之后的复读课文,是对文章内容的回顾,是理解的再深入,是认识的再升华。此阶段的提问,要指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针对文本不理解或困惑的地方进行质疑,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落实体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如《晏子使楚》《将相和》等,针对文本内容或文章中的人物、事件等,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培养学生的欣赏与评价能力。

2.引领拓展,指向课内外结合的大语文教学

新课程倡导综合性学习和大语文教学,教师要善于课内外结合,进行拓展,延伸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教学之后,教师可以按照写景、状物、写人、叙事等不同类别的文章,学生可以自己寻找,教师也可以给予推荐,选择同类型的文章二到三篇,甚至整本书,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进行延伸阅读,把“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问”字上下功夫。根据课程标准中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把准教学要求,结合具体文本内容,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指向明确的问题,才能指导、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实践,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大济中心小学 (351265)

猜你喜欢
指向语言文字文本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传媒评论(2017年8期)2017-11-08 01:47:36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语言文字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1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2014年1期)2014-02-28 21: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