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体育精神是运动员重要的精神支撑,体育精神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精神能够全方位地展现出体育运动强大的凝聚力与号召力,体育精神实质上是体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理想信念,对于体育运动的科学性起到强大的支撑作用。针对新课改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需求,将体育教育和体育精神教育有效融合,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精神教育;教学方法;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11-147-01
1在体育教学中有效渗透体育精神教育
健康的身体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学生时代,学生处于长身体的重要阶段,一个健康的体魄可以确保他们具有充足精力面对成长道路中的艰巨任务与重重难关。与此同时,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需要通过强健的臂膀肩负起建设祖国未来的重大使命。基于上述分析可知,通过体育教学不断增强学生们的体育精神教育,使得广大学习者在体育教师规范性的引导下锻炼身体并达到强化综合能力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提高自己的身体健康水平,并能够树立自信心。因此,教师需要针对体育教学与发展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的体育教育教学方式,通过多种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教育并实现体育教学的目的。
每一种体育活动的共同点是对学生体育精神培养给予高度关注,例如篮球、足球等竞技类体育运动项目中,如果在活动中出现个体之间身体碰撞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再如,教师在长跑等高强度耐力运动中,需要明确地指引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要有不断进取、勇于面对困难、进一步突破自己强化自我的体育竞技精神。
2利用体育精神,促使学生逐渐地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
体育精神具有能动的作用意识,并且为个体进行体育行为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撑作用。我国民众在当今知识经济深入发展的环境下,密切联系生活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形成了新的认识,在全国范围内更多的人们对于体育锻炼给予高度的认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丰富了体育运动类型,人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更多专业性的体育知识与技能。
基于这种形势下,基于新课改理念下的体育教育,不能仅仅重视增强体力与专业技能的训练,还要进一步加强体育文化的弘扬与继承,最为关键的是体育精神的全面培养,要让学生自觉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行为习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针对教学和发展的综合性情况,大力发扬体育教育精神,适当纠正与引导学生们形成参与体育运动的端正态度,在这种形式下使学生真正领会体育精神,养成积极拼搏的进取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深刻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意义,养成每日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针对教育需求将体育精神与体育教学有效融合,是全国教育部门都在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因此,需要更多的体育教师将研究重点集中于采取什么方式与策略通过体育锻炼深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3体育教育和体育精神教育互相促进
崇高的体育精神对于提高民族精神和国民整体素质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且体育精神有助于向世界直观地展示国家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当今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以及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与他们实际的年龄不太相符。现在家庭中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长辈们过多的宠爱甚至是溺爱,基本上都想尽办法满足孩子们所提的要求。长期以往,会导致他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遇到事情不懂得彼此之间互相帮助和谦让,缺乏集体主义意识,进而无法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意识,对于学生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巨大的制约性。积极健康的体育精神对于促进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体育精神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体育教学与发展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的体育教育教学方式,通过多种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教育并实现体育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需要把握好機会,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团结互助的真正意义,并学会帮助他人的重要作用,并且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了解体育教育整体的风貌,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类体育项目,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们体育精神的培养。
4结论
体育教育中针对教育理念有效地渗透体育精神教育,对于学生们综合能力的提升、身体素质的强化等方面具有良好作用。教师需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结合体育教育的基本情况,在体育教育与体育精神教育融合中采用科学可行的措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性地培育学生的体育精神,灵活高效地组织各类体育竞技,科学性地引导学生的体育精神。这样,学生们在体育运动中可以形成理想的人格品质。不断强化自身的身体素质,通过这种方式使体育精神能够发挥其实质性的作用与意义,推动我国体育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刁玉翠,李梦欣,党林秀,董翠香.澳大利亚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解读[J].体育学刊.2018(02).
[2]季浏.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体育科学.2018(02).
[3]毛振明,杨多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学校体育改革施策(一)——目标: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02).
[4]张大超,杨娟.美国3版《K-12国家体育教育标准》演变对学校体育影响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体育科学.2017(10).
作者简介:
徐劲松(1975.12-),男,湖北武汉人,本科学历,武昌区社区教育学院中级职称(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