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萍
“虚室生白”出自《庄子·人世间》,意思是空空的房子才能照进太阳,引申为内心清净、澄澈明朗才能悟出“道”来,生出智慧。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存在着这样的情况:成人想当然地选择自以为幼儿会喜欢的色彩和内容来装点、填满环境,以表达其教育理念与追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发现幼儿并不喜欢,环境也发挥不出预想的教育價值。幼儿需要被尊重,属于他们的环境创设,老师们要尽量“留白”,让幼儿自主商议环境创设的主题,选择适宜材料,自主运用多种形式去创设。你会发现幼儿的智慧与创造力是多么独具一格、别具匠心。
“虚室生白”理念对于教师来说是留白,是放手、是支持,对于幼儿来说是自主、是创造。因此,“虚室生白”理念下的环境创设,其内容主题是自主的,其创作形式是开放的,其操作材料是丰富而广泛的。
一、环境创设中“虚室生白”理念的意义
(一)环境主题的自主性,使幼儿策划组织能力有效提高
通常在环境创设中,主题往往由教师决定,教师将幼儿的作品、想法呈现在活动室中,但这样的环境创设并没有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带着“虚室生白”理念,把主动权还给幼儿,放手让幼儿去探讨环创主题并提供支持,这才是真正地让幼儿自主。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幼儿可以随意乱涂乱画、乱摆乱弄呢?显然不是。环境创设是有目的的,这需要幼儿发挥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会促进其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创设游戏主题环境时,确定主题内容后,需要大家一起讨论、分辨,确认创设的方向。这一过程需要表达、协商、辩论等能力。其次,创设环境的过程,能锻炼幼儿分工合作以及空间认知能力。幼儿三两结伴合作,边做边思考,选择材料,运用已有物品进行格局划分。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会形成初步的规划意识,进一步增强空间认知和动手能力。
(二)创作形式的开放性,使幼儿参与情绪高涨
游戏区域的设置、生活中的安全提示、值日生安排表、主题墙创设等,所有生活、游戏、学习中的环境的呈现与布置都可以由幼儿自主讨论决定。例如值日生安排表,可以用图画,也可以用手工来表示。幼儿有了自主权,他们的自主参与意识得以充分满足,参与的热情也同样高涨,纷纷调动已有经验,积极参与整个环境创设的过程。
(三)操作材料的广泛性,使幼儿创作能力无限发展
通常环境创设大部分运用美工区里面的材料,比如纸、吸管、棒、胶带、毛球等,材料相对固定,这会束缚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在“虚室生白”理念指导下,一切材料皆可运用。我们设立了班级 “百宝箱”,一起收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废旧材料,再用创意把它们“变废为宝”,纸箱变凳子、奶粉罐变围墙、卷筒纸芯变话筒……更多生活材料运用其中,幼儿的兴趣被激发,需要被不断满足,创造性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环境创设中“虚室生白”理念的实施策略
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使幼儿自主参与环境创设并获得自主成长呢?我们从创设相对固定的活动室环境开始,从提供丰富、适宜的操作材料入手,让幼儿在材料的支撑下,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一)明确目的,自主参与
环境需要跟着幼儿的需要而变化。如果能够放手,让幼儿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为自己的活动做准备。这样,幼儿就有了自主参与环境创设的动力,参与课程活动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例如,角色游戏中的“商店”因顾客稀少,幼儿想到了“重装店面”,他们适时调整店面格局,重新装饰店铺,让它再度焕发生机。再如,“晨间骑车”游戏中,幼儿提出想要“赛车”,于是一条条别具特色的赛道被幼儿规划出来,易拉罐赛道、轮胎防撞赛道、山坡山洞赛道等等。环境是幼儿的环境,环境创设服务于幼儿的一日生活,让幼儿看得到、感受得到、运用得到,他们参与环境创设的热情自然会越来越高。
(二)丰富材料,增强创造性
材料与幼儿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关系。也就是说,材料的特点能刺激幼儿的行为方式,而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材料的使用方式。因此,在活动中投放丰富而适宜的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那是不是材料越多越好呢?是不是材料越仿真,越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呢?事实并非如此。“虚室”才能“生白”,此“虚室”是指材料给予幼儿的操作空间。材料越是多元、开放,越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相反,越逼真的材料越容易限制幼儿的思维,幼儿使用它的热情也大大降低。因此,教师在收集材料时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购买或制作精美的成品或半成品。相反,可以做一名“懒”教师,请幼儿、家长一起收集可塑性强、可替代性强的材料,如自然界中随处可见的石头、树枝、果壳等,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瓶瓶罐罐、布料纽扣等。同时,在运用材料时,教师要帮助幼儿树立“替代”和“创造”的意识,例如制作指示箭头,可以用绘画、折纸的方式,也可以用树枝、吸管等材料制作,还可以用纽扣排列、纸团叠加等更有创意的方式。在环境创设中,幼儿有了替代和创造的意识,他们的创造性便会被无限地激发。
(三)注重观察,捕捉价值
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为了评估他们的兴趣、特点和需要,以便更有效地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此时的“虚室”即教师的退后。教师不应过多干涉幼儿的活动,而要用心观察。教师只有用心观察,捕捉亮点与问题,才能成为有效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观察了解幼儿活动的第一现场,发现幼儿的真实需要后,才能给出最恰当、适宜的策略。如,幼儿晨间入园时间早晚不一,有些晚入园的幼儿会在户外锻炼中找不到同伴和老师。于是,“户外场地分布示意图”“班级场地安排表”在幼儿的需求中应运而生,指引幼儿根据图表找到班级的所在位置。
(四)加强分享,发挥效应
加强同伴间相互分享交流,不仅可以促进幼儿间的互动,还可以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分别获得适宜的学习内容。对于能力稍弱的幼儿来说,从同伴身上学习要比从成人身上学习,距离自己的现有水平和需求更近,更适合自己,学到的也更多。而另一部分能力稍强的幼儿在指导帮助同伴时,不仅能够巩固相关概念,同时在语言表达、共情能力等方面也得到了提升。为了进一步发挥同伴间互助的作用,教师可以经常捕捉一些同伴互助的镜头或视频,与幼儿分享交流,并肯定、鼓励,正面引导每一位幼儿。让“生白”的光芒照到、照亮更多的幼儿。
总之,“虚室生白”理念倡导教师更加放手地支持幼儿,让幼儿在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状态下创设环境,让灿烂的阳光照进每一个幼儿活动室,照进每一位幼儿心中。“虚室生白”这一理念同时也适用并应该运用于幼儿教育的其他方面,真正使幼儿合着自己的节奏在阳光照耀下快乐自主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