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
摘 要:在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国家的大学体育教育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但我们仍然要认识到其中的不足,不断予以改进和提高,使大学体育教育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要使大学体育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为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我们有必要进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使体育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适应性的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从而使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能够更好地满足大学体育教学目标,进而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本文基于高校体育课外活动同课堂教学的联系研究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外活动;课堂教学;联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11-054-02
引言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是无法阻挡的。作为高校体育教师,我们必须要认真分析以上影响改革的因素,采取科学求实的教学态度,秉承健康第一的教学原则,巧妙地运用上述教学策略,对体育资源和信息进行深度发掘和提取。教师应有的放矢地组织不同的体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教师还应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把学生真正放在体育教学的核心位置,改进和完善教学结构,以达到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
1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在特定范围内创建的特定体育文化氛围,集合了体育事件过程中众多师生的体育精神和物质财富。从广义上看,校园体育文化,是对学校师生的体育教学、健身、竞赛、设施建设等方面逐渐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狭义上看,校园体育文化只是专指学校师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观念。校园体育文化对学校的人文建设方面作用显著,是推动发展的一种催化剂,具有强大的活跃性、持续时间长、参与人数多、覆盖面广等特点,其中表现出的公平竞赛、团结合作、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巨大。高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现代化高级场所,是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锻炼意志的一种环境,对学校内部每一位成员的心理、思想、生理都产生了教育、娱乐、社会化的功能。高校体育文化在应用过程中表现出的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为体育活动增添了更多内容,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对高校教育和体育的深化改革、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都表现出深远的影响。
2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没有充分激发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体育的最佳驱动力是兴趣,当体育组织方式与对应内容能够符合学生的兴趣点以及发展需求之后,才能实现其兴趣的激发。但是,当前我国有些高校体育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比较单一,课堂过于枯燥,学生在这种缺乏生气的课堂中很难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其中。比如,当前大学一、二年级大多一周只安排两个学时的体育课程,课时不充分增加了学生学习基本体育技能的难度。虽然课时不够充足,但是教学任务依旧存在,教师为了讲授完所有的体育知识点,只有去压缩学生的实践练习时间,为了让学生都达到合格标准,通常采用的考核标准也比较低,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并未得到有效反馈。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在增加学识的同时,应当锻炼自己的体魄,高校应当引导学生形成终身体育价值观,另外要让体育课内外活动内容更为多元化,采用全新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到体育课程中,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强化自己的体质,锻炼自己的意志。
2.2教学模式滞后,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
目前,由于传统的教育观依然存在,教学模式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变化。教学方式单一、落后,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相背离,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差距很大;呆板严肃的课堂环境,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反差很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出现,已经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学的持续发展,对学生良好体育行为的养成,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体育知识的学习缺乏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只把达标和及格作为标准,不愿意对体育专业知识深入地进行分析,学生的激情和快乐在陈旧模式的制约下,消失得无影无踪。比如,在进行第一课的讲解中,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仍旧以灌输知识为主,严格要求学生,只关心学生的成绩是否达标、合格。因此,学生在练习中也只是为了达到提高体育成绩的目的,思维不会有实质性的发展。
2.3未能有效培养大学生体育实践能力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没有产生较好的体验,对于学生来说,体育学习是一种被动强制学习,并不是自己主观意愿选择的结果。有些高校一味地追求教育任务的完成,忽视了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的不重视让学生也产生了轻视体育的心理,认为体育仅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课”,学生用应付的态度参与到体育学习中,这导致其不能熟练掌握基本体育技能,对其体质也没有较好地锻炼。比如,有些学校不具备充足的体育设施,学生课后进行体育锻炼的条件与环境不够良好。
3高校体育课外活动同课堂教学的联系措施
3.1领导要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
随着中国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于人才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要求人才具备高水平技能、高知识储备、高思想道德品质,同时还对身体素质的发展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强健的体魄才能在此基础上完成专业教育,发展专业技能,提高专业水平。学校是向社会直接输出所需人才的摇篮,体育教育是学生在校期间提高身体素质,学习体育技能的主要途径。学生在校期间,如果能学习到一些运动常识,培养一些运动兴趣,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将为全民体育与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学校领导应该加强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让学生身体和专业都保持“强壮”。
3.2以教学比赛为载体,塑造输赢观
体育比赛中充满竞争,有人赢就有人输,输赢是相对的。在教学比赛中,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输与赢,是实现体育育人的一部分。许多学生承受不住生活、学习上的压力,易产生过激的想法,疏导不好而做出极端的行为。在校园足球课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比赛可以输球不可以输人。比赛中要竭尽全力,不到比赛结束哨声响起,不轻言放弃。输了比赛,场下找差距,不是在赛场上以“骂人打人”的方式发泄。场上骂人打人是“输人”的表现,也是“输不起”的极端表现。适度的争强好胜能激励学生运动员追求卓越,但是过度的争强好胜有害无益。想赢是成功者的特质,输不起是失败者的通病。赢未必可喜,输未必可悲。胜负重要,但是跌倒了站起来的姿态更重要。对学生运动员来说,一场重要比赛的失利未尝不是一次挫折。输了比赛,学生运动员体验到艰辛、痛苦、挫败感;赢了比赛,体验到喜悦、满足、收获。克服挫折通常要经历四个阶段,认识挫折、消化吸收、树立自信和超越完善。在从一次次失利走向胜利的过程中,经历且巩固了克服挫折的完整过程。当他们走出赛场走入生活、工作时,再面对挫折乃至失败时,心理有了承受能力,迁移赛场上获得的经验,从容面对并且战胜挫折。
3.3完善体育设施建设
体育课属于室外教学课,良好的运动场地和完整的器材是体育教学正常进行的保障。优质的体育资源能够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找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通过練习达到愉悦身心的效果和锻炼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上课教授的体育技能和课后的指导会事半功倍,极大地促进体育课程的开展。齐备的体育场地与优良的体育装备能极大地营造校内的体育运动和体育竞赛氛围,让校内师生自发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这对于民办院校也是一大契机,打造全民运动,努力拼搏,渴望成功的校园文化。
4结束语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发展需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人才应该具备全新思维方式与科学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为教育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高校体育也不例外。作为高校体育工作者,要把立德树人全方位贯穿于体育教学,传播和培育良好的社会观念,全面促进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魄强健。
参考文献:
[1]李启旗.普通高校进行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9(04):76-78.
[2]苏海滨.“质量工程”导向下高校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9(04):101-105.
[3]阮奎,黄向平.“健康中国”视野下高校学校体育本质与发展路向探究[J].武术研究.2019(08):122-125.
[4]郭庆生.高校体育教师精神文化与精神成长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93-96.
[5]林炜鹏,黄翔.新教改视角下体育教学的发展前景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9(08):110-111.
[6]龚洁薇.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体育教学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9(24):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