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贺军 胡少锋 李建国 陈杨
摘 要:新工科背景下,社会急需实用型、交叉型与综合型能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重要抓手,然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并不理想.计算机专业在新工科建设中有着重要地位,应当在高校培养力量、专业竞赛、双教育维度融合和借助多渠道媒体思想教育四个层面合力发挥作用,进一步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在本质上突破,培养出新工科背景下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创业;大学生;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11-0044-03
1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
1.1 计算机专业在新工科背景下的角色定位
为主动应对国际上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教育部开展“新工科”建设.2017年2月以来,“新工科”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一系列的科学研讨[1].
新工科专业中很多与计算机有着关联.如软件工程、互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系统等专业均是由计算机专业派生扩展所形成的;计算机学科交叉融合成的新工科专业有智能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和信息安全等;由计算机专业跨界融合形成的系列专业有多媒体与数字游戏、生物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2].计算机类专业在新工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1.2 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探索
国外对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很早,哈佛商学院的Myles·Mace教授的《新创企业管理》课程,至今已经历72年.创新创业领域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自1997年的清华大学创业大赛始为元年,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根据《2016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的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高校年投入用于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的资金在百万元以上,超过70%的高校建有创业孵化器和实验室[3].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起点晚、发展快的特点,在新工科背景下,我国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仍在进一步探索.
2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困境
2.1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薄弱
美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达20%,我国大学生仅为2%~3%[4].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创新创业主动性不强.大学生受中学应试思維的影响,习惯于被动、机械性的接受学校的教学安排,不能主动将课余零散时间充分投入科研创新训练中,进行有效的创新创业探索.
创新创业知识储量少.创业者的专业知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学习模式单一、内容空泛,基础知识匮乏,与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储量有着质的差距.
创新创业品质不成熟.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存在如下三个特征:第一,大学生创新欲差,创业过于乐观,缺乏审慎的市场态度;第二,大学生常年的应试教育,缺少团队协作能力;第三,大学生在温室环境中成长,遇到挫折后缺少有效的应对措施.
2.2 高校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瓶颈
新工科的建设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经,旨在提高所培养人才解决问题的能力.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高校仍重理论、轻实践,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不够严谨[5].
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在培养模式上已做出探索,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导论》和《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丰富了培养体系.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些课程没被师生重视,导致现阶段大学生在思想引领高度上欠缺,创新创业氛围不佳.
高校虽积极组织“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等多种形式的比赛,但实际只有少部分积极性高的学生参与,难以形成全员参与的浓厚创新创业氛围.
2.3 外在环境带来创新创业阻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除自身和高校因素外,外在环境也存在着影响创新创业的阻力.
家庭因素和价值选择是影响创业的重要因素.很多学生家长倾向于求职而非创业,尤其是基于经济和社会资源等方面的考虑,认为求职所获得的稳定收入对家庭更有利[6].在我国,家庭观念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这种氛围下大学生很难选择创新创业.
创业资金匮乏是大学生创业主要客观因素.《2017中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调查报告》显示,61.37%的创业大学生认为缺乏创业资金是创新创业过程中的主要困难[7].大学生的启动资金,仅依靠家庭垫付、银行贷款等方式很难获得足够的支持,这给创新创业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除上述两大客观因素外,还有如创业资源贫乏、创业经验匮乏和创业技能不足[8].
3 健全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制
3.1 提升师资水平和培养体系
提升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对教师知识储备要求很高的课程,多数教师的个人阅历很难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要塑造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方法.
一是建设多元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将职业生涯规划、社会责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相联系,形成专项课程研讨组.
二是形成激励机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授课范围广、知识涵盖面大,具有一定的授课难度,教师开设、指导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储量和精力投入较高,建立相应激励机制,从而吸引经验资深的教师投入其中.
三是专题培训、集体备课.通过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方式进行研讨,广泛听取多种的授课思路,形成相对成熟的授课框架、教案,任课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
四是完善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创新实践学分和创新实训学分,组织学生和教师申报创新创业相关的研究课题.
3.2 以竞赛促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
新工科背景下,需要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抽象思维和探究意识,竞赛是训练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载体.有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内涌现出多种关于创新创业的竞赛项目,如: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中国选拔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高校大学生的参与度逐年升高,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2015年首届大赛参赛学生数仅为20万人,2018年(第四届),参赛学生数已达到265万人;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例:2012年第一批共立项14557项,2018年达到39575项[9].
竞赛最主要的作用是让学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应用能力.竞赛深入计算机专业之中有四点作用:一是回归工科的本质,将“学”转为“用”;二是在大学生“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了团队化协作能力;三是在锤炼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用人单位可根据竞赛获奖情况对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着定量的把握;四是整合大学生富裕的娱乐时间,在学生中起到学习氛围带动作用.
目前,存在竞赛参与受众度过少的问题.获奖荣誉往往集中于少部分大学生之中,不利于学生的广泛参与.应制定四点措施:一是大学老师对大学新生进行竞赛的广泛宣传;二是高年级学生的竞赛作品展示,提高大学生对竞赛直观了解;三是依托学生社团的力量,分层次、分领域的选拔;四是设定竞赛梯度和方向,提供大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
3.3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融合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和计算机专业知识教育存在各自为政、相互剥离的现状.专业知识教育在教学形式和功能效果上较创新创业教育更为具体和深入,而创新创业教育是在专业知识教育的基础上的抽象和升华.
两者虽有差异,但在教育目标上具备一致性,融合后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在专业领域中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问题.相互融合后,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学到真才实学.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可以在教育内容、教育理念、管理服务和师资建设上实现融合.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有文献[10]研究对该校两种教育模式深度融合的实践进行了分析,该校展开三个维度融合:(1)招生到人才培养.(2)课程体系的构建到师资队伍的建设.(3)创新文化的营造到创业平台的搭建,起到立体融合效果.
計算机专业知识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能够充分借助专业优势开展应用设计.计算机专业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开发适用于大学生活的app,如考研论坛、英语学习、就业信息等.
3.4 创新创业教育与多渠道媒体思想教育相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应走出课堂,通过多种媒体渠道的思想教育深入大学生的生活.有文献[11]针对当前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持有的态度,从个体角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研究:(1)对大学生职业兴趣进行分析,有28.7%的学生选择了社会型,即服务型行业;有27%的学生选择了艺术型,即艺术相关行业,仅有9.6%的学生选择了与创业者兴趣特质相关的企业型.(2)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分析,23.2%的学生具有奉献精神;16%的学生在选择时更加注重工作的安全与稳定;14.6%的学生在工作中寻求成就感与满意度,对于工作的创新性、变化性以及工作的发展前景关注较少.上述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持有消极思想.
目前,高校思想教育的呈现出说教性强、实践性弱、学生采纳率低的特征.改变这一现状的途径,除丰富课堂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外,宣传载体的形式上应呈现出多样性,如手机、网络、电视等.
创新创业教育与多渠道媒体思想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大学生获得创新创业正向信息资源,从思想上认同创新创业,实现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快速蜕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S].教高司函[2017]6号.
〔2〕徐晓飞,丁效华.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6):6-10.
〔3〕蒋伟中.以“双创”实验室助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7):15-19.
〔4〕洪大用,毛基业,叶康涛.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201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5〕鲍存会.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突破途径[J].河南教育:高教版(中),2019(4):42-44.
〔6〕罗晓林.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困境及对策[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117-120.
〔7〕全球化智库.2017中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调查报告[EB/OL].(2017-09-26)[2018-11-22].
〔8〕陈璐.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3):170-171.
〔9〕陈昌平,林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发展问题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121-124.
〔10〕王杜春,马海鹍,张伟,张海红.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4-89.
〔11〕孟晓媛,刘继东.基于数据分析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7):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