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清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笔者选择了占据语文课堂重要地位的阅读课作为“根据地”,尝试运用以下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一是深钻教材挖掘美;二是入境动情领悟美;三是感情朗读表达美;四是品味语言创造美。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观点,进一步促进全面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教学策略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没有审美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审美的语文教学是不完全的语文教学。那么应如何让语文课绽放审美之花呢?笔者谈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认识与做法。
一、深钻教材挖掘美
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审美内容,要利用它们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途径的选择来自于我们对教材的深钻。在深钻教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广泛而深刻的美学内容,其隐含着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形式。
一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众多的审美享受。高山流水、朝霞彩虹,花鸟草虫,可以从自然景物的形、色、音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体验。如《海上日出》,可以使人感受朝霞、旭日的梦幻般的色彩之美;《观潮》使人领略奔腾壮观的声势之美;《桂林山水》可以使人感受山水的清、静、奇的玲珑剔透的图画之美。当然,语文教材中关于自然美的描绘,不是自然的復现,而是作者一项的凝聚,因而引导学生学对教材中所描绘的自然美进行鉴赏时,不能局限于自然美的外部形态,还应该包括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二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好诗美文比比皆是,且皆有美妙的佳境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体现了诗的意境美,把环境渲染的明丽灿烂,表达出喜出望外、欢快急切的心情,情感热烈奔放。课文作品中的这些意境美,是情与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的统一,值得学生细细体味,用心探索。
三是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中还有许多美好的人物形象,包含着人的智慧美、情感美、人格美等,集中体现了社会美的内涵。《杏儿熟了》表达出长辈对小辈的疼爱和伙伴们之间的友爱、敬爱之情;《你们想错了》则集中体现了以方志敏为典型的革命先辈一心为党、忠诚不渝、清贫廉洁的人格节操之美。但凡拥有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等这种体现出的美好的心灵和品质的人,总是受到人民的尊敬、爱戴。教师要发掘课文中的思想主题,善于引导,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二、入境动情领悟美
美是存在于语言文字之中的。当我们理解了这种暗含的美的时候,就应引导学生去领悟这种美。教学中笔者注意捕捉课文的动情点,在读悟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将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和课文作者在作品中表露的情三者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受到美的熏陶。怎样引导学生去感悟呢?于永正老师说得好:“读中自悟是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的教学手段。为引导学生“自悟”时能人情人境,笔者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美的形象。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小学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教授《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人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能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炼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
一般来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教师如不引导学生仔细琢磨,学生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朗朗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
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说合适,别人说就不合适。从而体会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话,既表现了鲁迅处境的恶劣,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樂观主义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感情朗读表达美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不开口不动情,不动情不开口。”当学生感受到了情与美时,怎样指导他们“动情”地“开口”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情感的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如《火烧圆明园》一课介绍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可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能把文章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可以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四、品味语言创造美
创造是一个人思维成果的有效体现。怎样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创造美呢?以《古诗两首》(《暮江吟》和《枫桥夜泊》)为例,在学生读懂、读好之后,笔者便引导他们将两首古诗的选材和立意分别作对比。两首诗都是借自然景色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是秋夜景色的描写,但表达的感情却截然相反,一个高兴、一个忧愁。可见,选用不同的景物,写其不同的特点可以表现不同的心情。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之后,笔者便提出:“你们能不能像这两首诗一样,从冬天或夏天的季节中选出不同的景物,表现不同的感情呢?”学生在品味文章的语言中创造了很多我们想不到的内容和情节。
可见,审美教育就是在“研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进而使他们有了创造的可能。根据阅读课文的情节或结尾,让学生发挥想象去续写情节,又如《火烧云》最后一句“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可让学生创造性想象“下去之后”情形如何。学过《凡卡》之后,以《凡卡的梦》为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凡卡的梦中。
“空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能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文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因而,空白也就是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表现之一。从心理学角度和美学角度来看,空白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并使之匀称、完美的倾向。
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空白,有利于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如教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当学习到课文最后一段时,笔者问学生:“小女孩冻死后的第二天清晨,除了课文中所写的这一情景外,还会有什么情景呢?”以此创设“空白”,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展开想象,创造课文的新结局。要求学生以“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为题,并以此作为首句,续写故事的结尾。这时,学生情动辞发。一个学生写道:“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小女孩的妈妈蓬头散发,四处寻找自己的女儿。当她在墙角处找到面带微笑死去的女儿时,简直是傻了。她不动也不哭,双手抱着小女孩僵硬的头,跪在地上,两眼直愣愣地望着,望着站在周围的一群穿着破烂、泪流满面的孩子。”这种结局,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愤怒控诉,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美好憧憬。当笔者让这位同学起来朗读所写的新结局时,教室内抽噎一片。不难看出,学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珍惜现实美好生活的动力,产生了继续创造更加理想的生活的信念。
美在教学中,美在发现中。小学语文课文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的资源,值得教师挖掘、利用。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观点,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