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丞 杨丹 宫立红 杨占香
在许多运动项目中,高水平运动训练都要求单一且不断反复的大强度运动,而这会增加机体运动系统,即肌肉骨骼损伤的风险。其中,脊柱极易发生损伤,尤其是在运动员生长发育较快的时期。如体操、摔跤和举重等运动项目,在发育期的运动员脊柱会承担极高的训练负荷,有时会达到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这就导致在早期选择单项运动和开展专业化训练的运动员出现脊柱损伤的风险性大大增加,其中尤以下腰部的损伤情况突出。
对专业运动员而言,停训和缺席比赛的常见原因之一就是腰部疼痛与功能障碍。对胸腰椎进行的影像学的文献表明,相对于非运动员和其它运动员来说,运动员的胸腰椎异常比例较高,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是脊柱椎体终板和椎体后缘的椎间盘退行性变化和结构异常。运动员胸腰椎早期退化与运动负荷的持续载荷时间相关度较小,而与发生损伤后的病理性变化。导致腰椎滑脱的风险因素包括遗传的脊椎异常,反复的腰部过度伸展等。而运动员发生椎体滑脱的损伤风险明显较普通人高。
一、导致下背痛发生的高危因素
导致运动员出现下背痛的风险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错误的专项技术、身体姿态是否正确、下背部脊柱是否出现过度屈伸等。
(一)錯误的专项技术
运动员在完成技术动作时出现多余动作,平时不注重腰腹部核心区的力量训练,会大大提高下背痛发生的危险。Bartolozzi在对排球运动员的研究中发现,不正确的技术动作和过度训练会导致62%的运动员出现脊柱退行性变化,与之相反的是使用正确专项技术,且无过度训练的运动员只有21%的运动员出现脊柱退行性变化。
(二)身体姿态
下背痛与身体姿态的异常紧密相关。不良的身体姿态会使得机体两侧、前后和上下部的肌力不平衡。而日常的长期性训练中,肌力的不均衡会大大提高下背痛发生的风险。正确的身体姿势是身体重心处于理想位置,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力量和柔韧性尽量协调。在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和工作中,与身体姿态有关的肌肉能够平衡发力的话,可以为身体做功提供最佳效率。然而,极其完美的身体平衡状态是很难达到的。
(三)下背部脊柱的过度屈伸
运动员在脊柱的过度屈伸时,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其骨盆发生前倾,骶骨增大,而骨盆的前倾会导致下腰部的椎间盘和关节面负担过重,引起椎弓峡部应力过高,进而使椎骨滑脱和脊柱前移的损伤风险增高。
二、下背痛产生的可能机制
(一)急性损伤和反复应力
在训练过程中出现急性严重的损伤,以及反复的轻微的应力性损伤,或者两种情况混合下,都能导致运动员的脊柱发生损伤,导致下背痛。需要注意的是成年人和青少年急性损伤的形式有所不同,青少年多为椎体终板出现撕脱性损伤,而成年人椎体会出现骨折或者椎间盘突出。
(二)与损伤相关的负荷模式
运动员出现下背痛还与其在完成专项训练中所需承受的不同负荷相关。单一的负荷可能会导致较为特殊的损伤状态,但绝大多数损伤中,是多种负荷混合而导致的。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员身体还在发育过程中,如果其脊柱承受过大的负荷,会导致青少年运动员下背部损伤的重要因素。
由于不同的项目对脊柱产生的负荷不同,而一些高负荷项目,如举重、美式橄榄球等项目产生的纵向的压缩力可能会导致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化、椎体后骨突和终板发生损伤。此外,脊柱在完成屈伸时产生的负荷也可导致椎间盘、终板、关节面、关节突发生损伤;而下腰部椎体在旋转过程中,超过椎间盘旋转的最大旋转角度3度时,会引起胶原纤维的微细损伤。而如跳水等项目需要脊柱完成屈曲、旋转动作,会有轴向负荷、扭转应力和剪切力共同作用于脊柱,产生潜在的损伤风险。
三、运动员下背痛预防的原则
(一)在运动员青少年时期,脊柱尚未停止生长发育前,尽量避免过度的负重训练。
(二)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尽可能避免在达到关节活动度末端的身体姿态下过度负重。
(三)为满足不同运动专项的动作要求,需要针对背部、骨盆和髋部进行力量训练,以提高稳定性和协调性。
(四)在训练过程中,强调运动员注意动作的平衡性和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Core Muscle Activity during TRX Suspension Exercises with and without Kinesiology Taping in Adults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Implications for Rehabilitation[J].Shirley S.M.Fong,Y.T.Tam,Duncan J.Macfarlane,Shamay S.M.Ng,Young-Hyeon Bae,Eleanor W.Y.Chan,X.Guo,Jakub Taradaj.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5.
[2]Exercises to Activate the Deeper Abdominal Wall Muscles:The Lewit:A Preliminary Study[J].Boyd W.N.Badiuk,Jordan T.Andersen,Stuart M.McGill.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