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媛媛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构建“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满足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需求是未来高职思政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实际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构建“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为高职思政教育增添活力。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思政;模式创新
一、“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互联网+”理念为主的思想建设工作以网络平台为知识传播载体,使信息传播呈现出实时、多样、海量与互动等显著特征。纵观网络应用商城,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的电子文献、知识检索、文化普及等平台多不胜数,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建设正确的大学生思想价值意识形态创造了良好氛围,也为政治教育宣传开辟了新的阵地,切实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在互联网中,高校师生之间的关系因为“互联网+”理念的存在而被逐渐拉近。作为新媒介,互联网完成了超越空间与时间的相互沟通与联系,在互联网中,教师与学生能平等轻松地相互交流,素不相识的大学校友也能通过网络建立沟通。
二、“互联网+”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新模式的构建
(一)“第一课堂”主途徑
思政课应该主动占据、充分利用互联网空间。提起大学思想政治课,常常给人以“枯燥乏味”的印象。“大班教学”“老套的授课内容”“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单一的考核方法”似乎已成为传统思政课的标签,面对教育对象是“00后”,独生子女多,学习、经济、心理上有区别,个性强,集体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较弱的高职学生群体,如何提高出席率、抬头率成为思政课教师面临的难题。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善用“云班课”“慕课”就可以让大学思政“活”起来。
以“云班课”为例,学生用手机签到,并且这个签到是实时定位地点,在上课的90分钟内,如果定位出现较大范围的转移,系统可自动向任课老师发送该生动态,确保了课堂的出勤率。在课上,学生可以通过手机观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完成知识性、概念性的内容学习,还能在网络社区中与其他同学讨论,在任何时候均可查阅相关材料。教师也不再需要用大量时间讲授基础知识,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协助学生完成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上。
总之,基于互联网,新的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得到建立,“教”与“学”可以实现辩证统一。“思政云班课”“思政慕课”通过更广阔的网络渠道向大家介绍真实的原理、观点,用迎合时代潮流发展的方式建立思政教育的理论体系,引导青年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第二课堂”新捷径
除去常规的课堂教学,高职学生有较多课余时间。所以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要抓住机会、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觉参加第二课堂群体活动,通过第二课堂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合理运用“互联网+”第二课堂可以促进教师的思政教育工作取得质量提升。
1.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第二课堂。互联网是永不休息的平台,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只要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有自我表达和网络交流的欲望,具有简单的上网技能,就可以通过平台开展学习活动。以微信为例,微信群是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一个多人讨论,打造出即时文字通讯、语音视频等功能的发散式、公开化的活动平台。再如,微博、抖音深受年轻人喜爱,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这些主流媒体纷纷入驻这些平台,营造了非常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思政氛围。“互联网+”第二课堂以其简单性、易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为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质量提供了一种看似虚拟,实则务实的手段,完成了对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
2.满足了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发展需求。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不同职业有不同的能力要求,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等级也有所不同,但是对于思政知识的需求却无差别。高职学生的知识获取绝不仅限于学校和课堂,“互联网+”第二课堂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多选择,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发展需求,帮助学生提升适应生活、人际交往、处理问题的能力。“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互联网+”以人为核心,每个人都是传播者和接收者,它具有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去权威化的特点。目前,以班级教育为主体的共性教育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逐步转向重视个性教育。高职学生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的学习需求也是个性化的,作为教师必须重视这种需求。
在高职院校的论坛网站中,我们可以构建“阿中哥哥”板块,向学生及时传播新鲜的、热门的时事政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构建“我是小粉丝”板块,就社会论点展开讨论,方便思政老师、辅导员关注到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在“一直播”板块,我们可以开通师生直播间,就评奖评优、就业创业等内容进行现场沟通交流。这样的“互联网+”第二课堂平台一旦构建,就为开展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把控高校舆论导向提供了有效的疏通平台。
3.提高了学生的地位,促进了自主学习。“互联网+”背景下的第二课堂使教师能准确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并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与传统职业教育在固定时间、固定教室授课不同,基于“互联网+”的第二课堂有学生自主权较多,师生之间更加平等的特点,师生间的互动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教师也不是唯一“万能”的指导者,学生可以直接在网络上查阅、向专家咨询自己不懂的内容,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升。
三、“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运用原则
高职院校“互联网+思政”新模式要做到现实与虚拟相结合,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确立辩证统一的思想,并依据这一工作原则来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从时间与空间角度讲,“互联网+思政”模式是不受环境制约的,它可以无限延伸到任何地点,使交流沟通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加自由。但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群体的特质,如果长期利用虚拟网络环境开展教育工作,师生面对面的机会减少,情感交流会变得弱化,最终导致教师的权威性减弱甚至消失,所以学校在开展“互联网+思政”新模式教育时,应该做到现实与虚拟环境、线上与线下活动相互结合统一,通过网络结识彼此,通过线下沟通增进感情。一方面要强化网络思政教育的多功能属性,另一方面借助网络虚拟环境让更多有共同意识和信仰的师生们走到一起。因此思政新模式的思路就是让“互联网+”理念与传统思政工作二者融合发展,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让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全面化发展。
5G科技加速了“互联网+”时代的成熟,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既满足现阶段工作需求,又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在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应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思政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通俗化、影响的充分化。
参考文献
[1]赵婀娜,郭倩.“互联网+”大学思政课[J].求是,2018(05).
[2]叶青.“互联网+”背景下的中职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探索[J].文理导航,2019(17).
[3]曹连刚,于三三,赵玉秀.“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J].现代交际,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