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海珠
内容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教学中除了讲授经典中外名著外还应该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故事。本文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满族民间故事的文学价值、民间故事进课堂的有效实施路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 民间故事 路径
赫尔德认为真正的文学必须是真实的、质朴的,充满想象力与情感,具有民族性和大众性;真正的文学必须是人民的创造,是民族艺术独立发展的结果。通过对民间文学的强调,重新回到民族的源头,重塑日渐消逝的民族本性。
满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大部分居住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这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字。满族民间文学包括民间故事、民歌民谣、神话、传说等多种形式,由民间口头创作经后人整理流传至今,真实地记录了满族人民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其中,满族“说部”和民间故事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传承,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开展教学改革、拓展学科特色,开拓新思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凝聚着民族精神,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对“非遗”的重视。目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化浪潮中正面临消失的境地。黑龙江是满族先人们长期生活的地区之一,这里有着丰富的满族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非遗”的教育价值十分必要,我们亟待做好对自身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身为教师,我们应利用课堂教学做好教育工作。“非遗”进校园有利于学校的特色办学,有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和创新实践精神。促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心。
二.满族民间故事的文学价值
满族民间故事里有一些古老的神话故事、地方风物传说、爱情故事等,都极具满族特色,这些故事生动地描绘了满族人民勤劳、善良、质朴的个性,有着正义战胜邪恶的英勇。
(一)满族民间故事的思想内容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满族民间故事主题通常是真善美战胜假恶丑。如《牡丹江的传说》和《北极星》。《牡丹江的传说中》穆丹要制服一个吃掉部落的恶魔,他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战胜恶魔,为民除害;《珍珠门》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爱情观;《快活林》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哑女爱上勤劳的小伙子,让读者看到淳朴善良的人更应该注重的不是外表而是内在的高尚人品。在欣赏这些故事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满族民间故事的艺术特色极具魅力
满族民间故事具有想象奇特,語言质朴,情节曲折,故事完整等艺术特点。《核桃格格》讲的是一个叫顺多西哈的年轻人和母亲相依为命,在一次打猎结束后,返家途中捡到了一个核桃,回家后他精心照料,竟然从核桃里走出来一个美丽又勤劳的女子,他们在一起幸福的生活了几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美是文学作品形式美的重要标志。满族民间故事的语言能让读者看到质朴的特点,如《西山泪》里的开头部分“这泉水冬暖夏凉,喝一口透心的甜”。
三.民间故事进课堂的有效实施路径
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过,“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是在平时点滴中积累起来的。教学中融入民间故事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一)设置课前练讲
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意义的满族民间故事,课前五分钟进行练讲活动。要求学生制作课件,配合图片声情并茂地讲。此环节采用教师给分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成绩。通过这一活动的设置,学生学会主动查阅并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在讲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上积极引导
在教学计划中,适当融入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民间故事。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宁古塔》、《瑚图里》《安青天审冤案》讲述的地点都在宁安宁古塔附近。《织布格格》《鲫鱼贝子》流传地点在牡丹江一带的两家子、新卡伦、旧卡伦。以这些作品作为范例和学生共同探讨、学习,学生能产生浓厚的兴趣,从故事中概括主要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分析作品的意义。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分析、解读作品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在阅读和欣赏民间故事时,教师可以设置讨论问题,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从作品中探索出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可以联系现实去讨论这些具有地域特色故事的现实意义。
(三)形式灵活多样
坚持写作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课堂上,开展小练笔环节为学生提供一个创作的环境。民间故事是由劳动人民创作并加以传播的,作品具有虚构性,为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故事进行改编或续写,或给学生一个特定的故事梗概让学生自由创编,学生加入对话等细节内容。创编故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而提升创新思维。
(四)借助新媒体研学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网络、博客、播客、官网等。新媒体的出现迎合了大众的多种需求,丰富了学生的各种学习资源。在教学中,可以将满族民间故事的资源通过网络的形式让学生欣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利用多媒体这一平台将文学知识与声音、图像和视频相结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媒体环境为资源共享与互动提供了平台。教师借助微信朋友圈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创设资源共享的环境。课后也可以开展兴趣小组,便于学生课后继续研究满族民间故事。
四.建议与思考
(一)调查分析掌握“非遗”现状
开展“非遗”保护项目校园知情状况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目前对“非遗”的认识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讲解保护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二)人物访谈认识“非遗”文化
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来我校进行访谈。如《靺鞨绣》的传承人孙艳玲、《满族刺绣》的传承人贾秀兰等。让学生了解非遗的历史状况和传承情况,推动发展地方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三)开展教育拓宽“非遗”意识
打造学校特色教育,定期开设“非遗”讲座,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让学生转变观念,拓宽视野,加强对“非遗”的认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了解民俗文化,自觉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四)开展活动引导“非遗”研究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非遗”的研究、传承与保护。开展非遗技艺展示,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如舞蹈专业学生可以准备满族舞蹈。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如宣传栏介绍满族民俗、生活。借此传递出满族人民特有的文化信息。
参考文献
[1]李文刚.《满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2]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黑龙江民间文学》[M].黑龙江出版局,1983
[3]张坚.当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成才之路,2016
[4]李荣启.论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艺术百家,2018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文化传承的路径研究——以满族民间故事为例的研究成果。编号:HYZCD201901
(作者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