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琳 江峰
摘 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要求之一,这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课程属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实践诉求,更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逻辑需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其核心要义是要实现价值观引领与知识教育互相交融,借助情感媒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达到知识向学生的价值内化的目标,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树立鲜明的政治立场、积累深厚的理论功底以及优化思政课的教学逻辑。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性;知识性;统一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11-0074-04
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此提出了“八个相统一”,其中有一条就是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是高校思政课的改革的重要方向。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这不仅关乎思政课教学效果,关系到时代新人的成长成才,更关系中国梦的实现。
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基本内涵
思政课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也就是要求思政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价值观引导与知识传授结合起来。所谓价值性是指思政课要发挥价值引导的关键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立场,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与引导,思政工作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价值立场和政治倾向是其关注和追求的关键问题,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政治理念和思想观念的价值性引导,而非纯粹中立的知识性传授,所以思政课必须要坚持价值性。所谓知识性是指思政课要发挥知识传授的作用,立足学科背景,结合课程教材,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教师讲授的形式向学生传递。
价值性和知识性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价值性与知识性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才能入脑入心,这其中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晓之以理”来塑造学生的思想的价值观,知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价值观的引导如果失去了科学知识的支撑,就很可能会成为空洞的说教,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充分发挥知识的基础与涵养作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通过“动之以情”塑造学生的思想灵魂,借助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媒介,知识才有说服力,才能真正对学生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二、“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逻辑理路
(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学科逻辑
坚持价值性是思政课的本质与核心追求,坚持知识性是确保思政课科学性的基础,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担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这就是思政课的学科定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机综合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即既在个人层面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成才的需求,在社会层面又要为民族复兴培养时代新人,为党和人民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就要在“四个服务”的前提下,在深入解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逻辑的基础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知识教育和社会主义价值引导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价值性是思政课的本质与核心追求。思政课和一般的专业课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侧重点不在传授知识,其更高的诉求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启迪思想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在当代中国,思政课的价值塑造作用更要求突出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所以新时代思政课的核心价值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发挥思政课的价值教育,才能不遮蔽思政课的本质,不丧失思政课的本质属性。
坚持知识性是确保思政课科学性的基础。思政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价值观的引导如果失去了科学知识的支撑,就很可能会成为空洞的说教,所以思政课必须坚持知识性。
(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实践逻辑
思政课是高校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先进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阵地,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要求我们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我们只有有效地引导学生的价值观,才能为中国梦提供思想基础。历史表明,当一个民族处于关键的发展期时,各种意识形态的斗争显得格外尖锐与复杂。中华民族要实现中国梦,也必须做到每时每刻都要具备理论思维。
当今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外少数敌对势力认为中国的发展威胁到其自身地位,在国际上大力鼓吹中国发展威脅论的同时,也加大了“西化”、“分化”的图谋力度,他们以民主基金会、教会等为掩护,以互联网为主战场扩大社会的负面消息,助推政治谣言,支援街头政治,从而进行西方价值观的渗透,试图通过和平演变颠覆无产阶级政权。特别在我国进入新时代后,在我国进行大发展大变革之际,国外敌对势力不断对我国的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等进行恶意攻击,比如近年发生的香港事件等。这些敌对势力总是利用人民内部的矛盾,如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矛盾、劳资关系矛盾、民间纠纷矛盾等,借题发挥、骚动民众的不良情绪,最终将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并支援扰乱社会秩序的活动,制造群众与中国共产党的对立。“我们如今做思想政治工作,仅仅靠个人良好的品格还不够,还必须熟悉当代的各种思潮,并与之对话”[1]。如果我们的思政课仍只靠着知识讲解,没有入心入脑的价值引导,没有把知识与价值引导有机结合,那么就没法达到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和引导学生的教学目标,当前,一部分高校学生各种错误思想观点缺乏一定的鉴别力,也使得其容易成为西方意识形态的信徒。
在国际价值日益多元化的形势下,高校思政课如果不占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的主阵地,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指导实践,那么西式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便会趁虚而入,进而腐蚀大学生思想,必然会导致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不坚定。所以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需帮助学生抵制诸如“普世价值论”“享乐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念,维护国家意识形态方面的安全。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相统一,要求思政课老师不仅仅传授知识,更要注重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引导,除了引导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自己的生活,还需对学生进行政治性的价值引导,才能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引导他们自觉参加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列中来。
(三)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教学逻辑
教学逻辑是在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动态互动逻辑,教师通过备课,完成知识从教材体系向教师话语体系的转化,再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完成教师的教育体系向学生的学习体系转化。教学逻辑的体系中有“知识逻辑、教学逻辑、学习逻辑和认知逻辑”[2],这四个逻辑相互运演、相互交融,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知识逻辑要通过教和学,转化为学生的认知逻辑,必须要相互交融与统一。马克思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以前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现实教学中,存在不少只注重知识逻辑和教学逻辑,却忽视学生本体的学习逻辑以及认知逻辑的课堂,这难以實现知识向学生的认知、价值引导的转化过程,而坚持价值性恰恰可以弥补这个缺陷,以情感为媒介能关注到学生主体,有助于实现有效教学。
青年学生的成长特点是担处于“拔节孕穗期”,他们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辨别外界信息的能力相对比较弱,需要思政课教师对他们如何正确看待世界、看待国家、看待社会等外界的社会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这种引导如果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那么思政课教学就会缺乏现实感,缺乏亲和力、说服力与针对性,我们只有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价值追求,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相统一,才能实现四种逻辑的统一,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实现路径
(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实现二者统一的根本前提
作为思政教师,有自己鲜明的政治立场,才能影响和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生活;只有自己有理论自信,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当今追求强起来,它彻底影响和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我们更肩负着培养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责任担当,要求学生政治立场坚定,思政老师必须自己以身作则,做好标榜。
政治立场鲜明,要做到“在马言马,在马信马,传马护马。”传授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敢于发声亮剑,教育学生理解中华民族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引导学生饮水一定不忘挖井人,要自觉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勇于担当使命,将来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二)深厚的理论功底是实现二者统一的坚实基础
思政课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是寓于知识的传授和学理的分析中的,我们必须要做到“以论明理、以理服人”。只有我们以透彻的知识逻辑、彻底的理论分析回应学生,才能说服学生和引导学生。
思政课最基础的知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打铁还需自身硬,理论过硬是思政课改革与创新的坚实基础。目前思政课教学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表面上热热闹闹,形式多样,但是却丧失了知识性。思政教师只有系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完整,才能深入浅出地教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把道理讲明白、道清楚,学生才能学以致用,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生活。
(三)教学逻辑的优化是实现二者统一的关键环节
作为高校第一课,思政课这门课程不仅知识性很强,同时价值性也很强。思政课的教学首先是理论知识的教学,但是绝对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通过这个知识桥梁,承载着政治性较强的价值内容,这也是思政课最核心的本质,培育价值观才是思政课最后的归宿。目前,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和创新最大的课题就是如何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针对性。为上好新时代思政课,必须积极进行思政课改革创新,勇于突破以往“重学术,轻德育”的不良传统,优化教学逻辑,关注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学习与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进而提高思政课的效果。
如果思政课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和“为人民服务”等价值理念,就会变为空洞的说教,甚至会被学生理解为脱离实际的“洗脑”,从而导致大家对思政课产生排斥心理,如何优化教学逻辑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教育学来看,教学逻辑的体系中有“知识逻辑、教学逻辑、学习逻辑和认知逻辑”这四个逻辑相互运演、相互交融,有效的价值观就必须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促动学生的认知,才能让学生形成稳定又优秀的认知,即价值观。从心理学来说,品德结构包括“知情意行”,塑造一个人的品德,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理就是重视思政课的知识性,深入剖析与传授马克思主义,情就是指思政课的价值性,要通过动情,让学生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自己的价值观,实现两者相统一,才能让思政课既有“深度”,又有“温度”,从而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与说服力。由此可见,涵养学生的价值观,就必须得让学生动情,以学生的经验、情感为桥梁才能激发学生价值的认同,才能培育有正确行为的学生。
在具体教学中,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入情入理的教学才能确保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入心入脑,学生才会在行动中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服务国家、社会和人民,成长成一个合格的时代新人。所以,在思政课的改革中,我们必须优化教学逻辑,强化案例教学、专题教学、翻转课堂等方法,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与贴近他们生活的教学内容,引导他们思考理想、信念与自身价值的问题,用真情的力量真正去打动学生,最终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参考文献:
[1]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8.
[2]朱德全,张家琼.论教学逻辑[J].教育研究,2007(11):17-52.
[3]陈金龙.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路向之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6):91-94.
[4]韩丽雯.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教学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6):37-41.
[5]董朝霞.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9(06):63-67.
[6]洪晓楠.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5):29-30.
[7]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2-28(01).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韩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