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结果发现:(1)在SCL-90总分上,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p<0.01),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总分显著低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2)在躯体化症状、人际敏感、焦虑症状、恐惧症状、强迫症状、偏执症状、抑郁症状、敌对症状等维度上,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体育专业大学生显著低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3)在饮食睡眠维度上,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体育专业;非体育专业;大学生;SCL-90量表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11-010-01
1引言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也是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在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却每况愈下,频繁出现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负面新闻,本次研究试图了解大学生将如何采用正确的方式来提升自身的心理抵抗能力和治愈方式,以解决今后大学生心理健康不足的缺陷。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次研究对象为江西师范大学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根据随机抽取原则进行调查研究,共发放试卷130份,实得试卷96份,体育专业48份,非体育专业48份。
2.2问卷调查法
本次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十組症状组成(躯体化、强迫症、人际敏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敌对症状、恐怖症状、偏执症状、饮食睡眠、精神症状),每组症状为5个等级说明:按中国常模平均值结果分析,如果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总分超过160分,单项均分超过2分就应做进一步检查,标准分如果大于200分说明你有很明显的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心理咨询,大于250分则比较严重,需要做医学上的详细检查。
2.3统计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对回收的问卷调查内容进行整理归类,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和图标设计,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对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SCL-90总分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由表1可知,对江西师范大学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在SCL-90总分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总分明显低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总分,t=-3.44,df=94,p=0.001,由此说明体育锻炼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3.2对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不同维度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下面对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SCL-90各个维度,即躯体化症状、抑郁、敌对、强迫、偏执、人际敏感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得到以下数据。
其中,在躯体化维度上,t=-2.86,df=94,p=0.005,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躯体化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主观的身体不适感。
在抑郁维度上,t=-5.77,df=94,p<0.001,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抑郁维度上的差异非常显著,由此可以说明体育锻炼在改善抑郁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敌对维度上,t=-2.66,df=94,p=0.009,发现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敌对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减轻大学生的敌对情绪。
在强迫维度上,t=-3.39,df=94,p=0.001,体育专业的强迫分数显著低于非体育专业的强迫分数,由此可知,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在改善强迫症状上具有显著的作用。
在偏执维度上,t=-3.97,df=94,p<0.001,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偏执维度上的差异极其显著,由此说明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偏执症状。
在人际敏感维度上,t=-3.39,df=94,p=0.001<0.01,体育专业的得分显著低于非体育专业的得分,由此说明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降低大学生的个人不自在感和自卑感。
4讨论
4.1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能是因为身心具有一体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状态得到改善,良好的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2体育锻炼对饮食睡眠维度的原因分析
根据对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饮食睡眠维度上的得分进行分析发现,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在这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参加体育锻炼与否并不会影响大学生的饮食睡眠,这一调查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不相一致,有待今后进一步验证。
5研究结论与建议
5.1结论。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分上,分数越低表明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此研究结果发现体育专业总分显著低于非体育专业总分,而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运动水平明显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由此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5.2建议。在通过体育教学提高两个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应注意在锻炼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群体大学生的情况选择好合适的运动项目及合理的运动强度,积极搜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这样才有利于大学生发挥才能,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为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外部条件,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能够更好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作者简介:
徐凯(1995.08.23—),男,民族:汉,江西南昌,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运动训练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