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敏仪
《安提戈涅》与《感天动地窦娥冤》(以下简称《窦娥冤》)两部作品因为其先锋的女性悲剧历来受到不少文学界研究者的注意,表面看起来都是男权压制下的女性反抗,但是因其发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不同,实际冲突的实质是不一样的。
首先,《安提戈涅》冲突的缘起是忒拜城中她的两位哥哥因为争夺王位而在同一天相继死去,舅舅克瑞翁继承王位后,认为波吕涅克斯是背叛城邦而不允许任何人埋葬他的尸体。在“禁葬令”之下,安提戈涅仍然要坚持埋葬自己的兄弟,因此构成矛盾的冲突。在这里有一个必须明确的宗教文化背景,尸体的埋葬是亲人应尽的义务,如果亲人无法埋葬尸体,那就是违背神谕。所以就其本质,是在社会转型阶段,克瑞翁所代表的城邦法律和安提戈涅所代表的民众信仰之间的矛盾,那就是不成文的宗教、长期的民意与成文的法律、新生的体制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个冲突不是对立的,两个取向都有自己的依据和支撑,黑格尔学派认为这是“正义与正义之间的冲突”,是一种过渡型的冲突,没有是非定论。
而《窦娥冤》中矛盾冲突的缘起,是窦娥在官府老爷听取张驴儿的一面之词,以身赴死后不得已申诉的对立冲突。《窦娥冤》中的矛盾与法律是无关的,只是单纯的是非冲突,窦娥代表的女性弱势地位与张驴儿、官老爷所代表的男性强权是二元对立的。本来官老爷是代表法则,而窦娥是代表人情的,但是由于官老爷的昏庸无能,法律的缺使得人与法的冲突转换成了人与人的冲突。因此,《窦娥冤》中的冲突是对立的,是人与人的善恶冲突,有作者和读者的强烈情感倾向的。
再者,就冲突的爆发而言,安提戈涅是绝对主动地挑面对这个矛盾的,她的自我意识觉醒得非常早,对自己的结局有着非常清醒的認识,而窦娥则是被动觉醒,在被迫害和抗争的过程中,是恐惧且犹豫的。正如钱锺书先生所说:“如果描写窦娥对自身生命的热爱与拯救其婆婆性命愿望之间的矛盾,也许会构成内在的悲剧冲突。这一点尽管如此重要,剧作者却没能将其把握住。”因此,她是在哀痛且绝望的情绪下进行反抗的,所处的角色仍然是社会给的女性定位,身上并没有安提戈涅那种向往个体发展和个体自由的顽强意志,这也是二者不同之处。
最后,《安提戈涅》中伊斯墨涅与安提戈涅是姐妹,她们是同辈,年龄相近,但是性格却迥然不同。伊斯墨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首先,我们得记住我们生来是女人,斗不过男子”这明显与与安提戈涅的抗争精神不符。作为女性,伊斯墨涅更像是男性强权的代表克瑞翁的同盟者,二人观念不谋而合,就女性发展和女性权利来说,伊斯墨涅是安提戈涅彻底的背叛者,她否认女性的正当权利和基本的能力,屈从于克瑞翁领导的城邦意志,也屈从于男性主导的社会角色定位。所以,安提戈涅为女性自由而死,伊斯墨涅为维护男权而生,就此来说,伊斯墨涅是安提戈涅女性阵营的彻底背叛者。
而在《窦娥冤》当中,窦娥作为“儿媳”属于家庭的外来者,是应该最先被牺牲掉的一个人。窦娥极力反对张驴儿父子入住家中,而蔡婆却屈从于父子的救命之恩,不敢不从。窦娥是蔡婆的所有物,在关键时刻可以换得利益的东西;而窦娥念在蔡婆的养育之恩,因此在蔡婆即将被言行逼供的时候,救下了蔡婆,牺牲了自己。那么蔡婆对窦娥最大的背叛就是将她许给张驴儿,做了一件大家都想不通的违背封建伦理道德的事情,让儿媳妇再嫁。这个“背叛”其实是窦娥身份和个人价值的否定,也是激起窦娥反抗的最根本的原因。因为父亲的发卖、婆婆的否定、张驴儿的诬陷还有官老爷的不公正,这一切都加重了窦娥坎坷的命运,让她不得不思考自身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思考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的冲突,进而反抗和挣脱。在这个过程当中,蔡婆作为女性同盟者,她的背叛是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没有她,窦娥可能不会反思女性自身的命运与价值。
关于结局,《安提戈涅》中安提戈涅抗争到底,被关进石窟中处死,而后出现了救赎者的角色——先知忒瑞西阿斯。整个结局看似是对宗教信仰的维护,实际上却是对民众意愿的反应和对专制者的反抗。就女性而言,安提戈涅的牺牲,是对克瑞翁为代表的男性强权压迫的彻底反抗和对像伊斯墨涅一样传统保守女性的启蒙,而忒瑞西阿斯的发声是对女性自我认知形成和反抗精神的肯定。
《窦娥冤》的结局中也出现了“救赎”的元素,代表作者情感倾向的正义之士窦千章出现了,注意窦千章是窦娥的亲生父亲,他对窦娥的救赎,是把窦娥救回到传统的伦理正义当中,是对家庭归属的救赎,而非对独立女性的救赎。窦娥是为蔡婆而死,她反抗的意识,包括拒绝安排、追求自由等意识都消失殆尽,只余下了女性的沉默寡言和自我牺牲以证清白。所以,对窦娥的救赎实际上是对社会价值观的救赎,是实现“善恶终有报”的民间传统观念。这个悲剧的结果变成了希望表现民众渴望的社会安定与司法公正,而女性的诉求变成了自证清白和传统价值观的重新认可。
因此,《安提戈涅》和《窦娥冤》虽然最后女性都进行的牺牲和被救赎,但是两个结局要表现的价值是不同的。《安提戈涅》更为复杂,安提戈涅的牺牲是主动的,不仅代表民众的信仰,还有女性追求自由的作为;而《窦娥冤》中窦娥的牺牲则去掉了个人的诉求,变成了希望得到传统伦理再一次认可。就此而言,笔者认为《安提戈涅》的主题更为永恒,而《窦娥冤》或许只是时代的产物,女性意识的觉醒尚未成熟,仍然是社会伦理的辅助支撑者。
两部作品的时代尽管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反抗的精神和对公平正义的追寻历久弥新,悲剧就是要引起人们的思考,在牺牲与痛感当中感受人性的光辉,指引我们更好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