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云南作为多民族省份拥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其中打陀螺、吹枪、嘟达达、彝族摔跤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体育与游艺”类中。随着现代体育的冲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传统体育与游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入高校,既能使项目本身得到保护,也可以丰富高校的体育课程内容。本文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的特点以及如何将此类项目更好的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来,以达到在高校这个平台上更好的保护和发展传统体育与游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体育课程;开发
体育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是通过其特殊的身体运动状态、特定的体育器具的使用来表达本民族的特点、意识、文化价值和精神理念,通过体育运动来传承本民族的特定区域世代相传的文化信息。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将武术、蹴鞠等多项民族传统体育收录其中,明确表明了民族传统体育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地域性、民族性、多样性及娱乐性对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推广东方体育文化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重要性
1.1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意义
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传统体育不同于其他类别的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和发展都是伴随着该民族的节庆仪式、民间风俗联系在一起的,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娱乐性及群众参与性,是该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是保证我们民族多样性的保障。
在高速发展的经济背景下,众多从农耕社会积淀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了西方现代化工业发展的冲击,不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在逐渐的淡出主流体育文化。而很多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表现形式如:祭祀、节庆等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已被人们淡忘,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失去了其核心内容,使得我们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的难度增加。在此背景下,保护民族传统体育也是我们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
具有各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是保证我国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对保护各民族的特色文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一些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赛会和体育项目俨然就是民族名片,对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增进各民族间的交流和了解都有重要的意义。
1.2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意义
高校作为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地,担负着研究和传播人类多元文化的任务。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既能丰富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本民族及其他民族的文化背景,在健身娱乐的同时又可以增加自身的知识底蕴,更进一步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为将来继承和推广本民族的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传承人数量少、年龄大的困难,那么在高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同时,积极需求培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者和专业性人才,使我们的保护工作有序进行,后继有人。同时,对高校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充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知识,利用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传播这些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纳入到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可以让大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来了解该项目的特点,由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背后的文化背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 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在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现已达到了997种。根据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接轨的要求,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为了:嬉戏娱乐类、竞技表演类、节庆习俗類。高校在利用这些资源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满足学生们的健身娱乐需要;也要考虑到项目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推广性。
2.1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目标与原则
在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课程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满足学生健身需要放在第一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在国家颁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并没有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别,处于与其他文化样式交叉共生的状态,在国家颁布的第二批名单中才将体育单独列出。而我 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许多优秀的遗产并不是单一一种类别就能涵盖的,例如河北的徐水舞狮被归为了民间舞蹈类项目,在体育界又被归为体育运动项目,由中国龙狮协会负责管理。由此可见,在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不能单一的寻找体育类的遗产项目,有很多技艺与舞蹈类的遗产项目都可以挪为体育课程资源所用,不断的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保证课程内容资源的多样性。
云南省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遗产资源丰富,各地拥有的课程资源内容不尽相同。那么在开发课程过程中各地县的高校应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具体位置、办学条件、学生基础来开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课程。
由于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项目中有利用到体育器械的,例如陀螺、吹枪等,那么在课程开展过程中需要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学生实际情况等方面考虑课程的开发。
2.2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高校体育课程的资源内容
2.2.1 硬件类课程资源
(1)教材: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各类项目种类繁多。在校内开发课程资源时就需要相应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作为指导体育教师进行授课的基础。因此这就需要高校组织专业的人才或者教师到民间挖掘整理资料,将这些遗产项目的历史渊源、演变过程和文化内涵整理成册。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锻炼意识。
(2)体育场馆: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祭祀活动等,对体育场地的要求没有固定的标准。那么我们在高校开展项目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田径场、篮球场资源开展项目;如果学校的体育场地资源不能满足需要,还可以开发利用周围社区体育场地,甚至是到大自然中找到合适的运动场地。
(3)电子类器材: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幻灯片、网络来进行教学,用三维动画的形式演示一些大家不常见的传统体育运动。还可以通过录制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教学片,更全面的推广项目的开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这些体育项目的技术要点。
2.2.2 软件类课程资源
(1)体育人才: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很多都是靠口头讲述和亲身示范来实现的。现阶段,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都面临着老的传承人年龄大,年轻一辈的继承人对项目不感兴趣,导致无人继承的情况出现。所以借助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对该项目的推广,可以增加年轻人对项目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基础好的学生重点培养,不断提高他们对该项目技能的掌握,对项目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提高自身的理论和技艺水平,为做一名合格的继承人打下基础。
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离不开专业的教师队伍。需要我们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使老师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知识体系,从理论到实践都能够胜任。鼓励教师们去民间调研,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研活动,不断提高自我的文化修养,深入研究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高校还可以聘请一些项目的继承人来学校进行教学和交流,促进项目的推广和发展。
(2)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资源:通过当地的图书馆、网络、电视、体育杂志等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将与项目继承人的谈话、学习内容整理后上传网络,让更多群众了解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體育课程内容资源:一些少数民族自身的传统体育项目虽然还没有纳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内,但是这些项目具有很好的推广性,那么在课程设置中也可以成为教学内容之一,使广大师生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技能和信息。
2.3 制约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高校体育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因素
2.3.1 开发课程资源不完善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是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这些资源都可以照搬到高校内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只有一些真正可以在校内开展,有助于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资源才是有用的课程资源。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及教师和学生水平的不同,开发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会出现差异。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挖掘和实践,寻找出适合在高校发展的课程资源。例如在场地设施资源的利用,有的学校场地除了上课时间其余时间关闭、体育器材不外借等因素都会阻碍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课程开发与利用。
2.3.2 教师资源的短缺
在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教师处于极其关键的地位。这些项目的传播需要教师在中间学习、传授。而我国专业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的教师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需要。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就需要我们的部分体育教师接受重新培训、训练,在学习、授课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不完善的方面存在,这样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创新,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
2.3.3 学校领导的重视及支持
一项教学改革是否成功,学校领导的重视、支持是前提。有的学校领导忽视了高校体育的建设,对学校的体育活动不闻不问,这些都会间接的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对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也需要领导的支持,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需要特殊的体育器材,那么经费的使用上就会受到影响。
2.3.4 教育评价体系
在课程资源选择与制定过程中,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能在评价体系的建立存在困难,这样就不利于该项目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进行开发。只有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推动学生、教师创造性的开发与利用遗产资源,才能挖掘出利于学生身体、心理健康的体育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在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的对策研究
3.1 加强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育学科建设
体育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独立的学科体系,这样不利于整个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以及在高校内体育课程的推广。现阶段将体育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中去是一条可行的途径。这样既可以丰富民族传统个体育学科建设的内容,又可以促进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建设。
3.2 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在体育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起到了关键作用。教师既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又是教学过程给学生中传道授业的一份子。因此教师的自身素质决定着课程资源开发度和利用度。教师自身应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内容,通过培训掌握更多的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学习系统理论后进行科学研究,加深对课程的认识。在不断的学习中开发出更多适合当地办学特点的课程资源。
3.3 建立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开发的政策、经费保障
对于新兴的民族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需要在政策和经费方面给予保证。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上课所需要的教材器具、场地设施等,为体育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和科研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邵玉萍.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教育传承保护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115-118.
[2]孙昊亮 王静.论民族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58-62
[3]彭英 冯建强 邹保禄 张建哲.河北高校体育教育引入“非遗”资源的实践探索[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7):48-51
[4]贾建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渝东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M].西南大学,2010年
[5]孙红杰.新疆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研究[M].石河子大学,2008年
作者简介:李冬颖(1983--),女,讲师,硕士,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高校参与传统体育与游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途径及优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