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芬
【摘要】 本文就如何实施高中化学高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科学设计的《学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学习效率低、老师上课推不走等问题,为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关键词】 化学 高效 教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5-034-02
前言
高一课程设置的特点:科目多,内容多,课时少。而化学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也面临同样的大问题:课时少、内容多。这就使得我们高一的化学老师在教学上面临一个非常大的难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高效的教学,做到不仅老师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学生也真正理解接受信息,并在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也真正得到培养。
在新课程大背景下,针对上述现状,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变过去传统的课上满堂灌教学——课后题海战术教学方式,让老师学生一起走出化学教与学的困境,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同时老师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指导者,让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变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理论依据
从人本主义出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基于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进行指导。它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试错的价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学生反馈的信息,老师能及时地了解并予于解答。
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布置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索,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为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2.实施过程
2.1《学案》的设计
《学案》包括以下几部分:学习目标、突破重点难点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课后巩固练习。
2.1.1学习目标
很多资料把学习目标这部分内容简单化、形式化,甚至省略,其实这部分内容十分重要,它可以清晰明了告诉学生这节课的知识点有哪些,并指出学习这些知识所要达到的目标层次,让学生有目的地预习,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
2.1.2突破重点难点的学习方法
几乎所有的资料都有标出重难点,但是仅仅指出哪些是重难点是没什么用的。相反,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尤为重要。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不仅列出重难点内容,也针对性对每个重难点知识分别作了方法性指导。例如哪些知识应该是课前预习课本或辅导书就能掌握,哪些知识需要课前预习并上课听老师讲解,哪些知识要着重听老师讲解,哪些知识需课后自己去阅读。
2.1.3学习过程
这一部分内容的编写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注意与已有知识的衔接。《学案》编写除注意充分联系已有的知识外,还注意精心组织好新知识的编写。每一份《学案》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联系的。如何处理好与已有知识的合理衔接,使学生整体性地学习而非孤立性地学习,这是很重要的。例如:实验室安全知识,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方法过滤、蒸发与蒸馏、萃取的联系,物质的分类与电解质的联系。
其次,要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教材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内容相对比较少,比较简单,填不饱一些好学生。所以编写《学案》时候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适当的补充一些知识。课本上的东西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某些可能还做得可以更好,例如必修一第7页蒸馏装置缺少温度计,所以我们对这个装置进行了改造并印在《學案》上,指明温度计用途、放置的位置等。
再次,要突出重难点内容。《学案》的篇幅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做到层次清晰,重难点突出,这就需要下一番功夫。首先所占篇幅要大些,最好紧跟着有一两道及时训练题强化。
最后,注意不同内容的呈现方式。如记忆性的内容可以填空型;重难点内容可以采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型、表格型,字体加粗等方法呈现;书本没有的、补充性的知识可以采用背景知识罗列型,字体用斜体等,例如:
【背景知识】
除杂:除去被提纯物中的杂质,得到较纯净的物质。
除杂原则:①不增加新杂质;②尽量不减少被提纯物质;③更不得改变被提纯物质;④步骤简明、科学、合理、安全。
所以根据以上原则一般除杂首先考虑能否把杂质变为所要的物质,其次再考虑能否把杂质变为水或气体,如果都不能,再考虑把杂质变为沉淀。
检验:检查物质中有没有某种物质或离子。用有现象明显(沉淀、气体、颜色有变化等)的方法来证明有无即可。
方法: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滴加所选试剂,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分离:通过一系列方法(化学方法、物理方法,或者两者兼有)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分开,最终还是得到原来的那些物质,只是分开了而已。
2.1.4课后巩固练习
精心编写有针对性的、典型的少量习题,学生当天完成。还可以设置一些承前启后的题目,综合性强的题目。但题目一定不能过多,要少而精。
2.2高效教学的实施
制作出与《学案》配套的课件。课件就是老师上课的主要工具,而《学案》就是学生上课主要资料。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不多,但要重难点突出,着重在如何突破重难点上下工夫。在课堂上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自主思考,争取在课堂上消化当堂课的知识。实现课堂20+20的模式,即老师讲解20分钟,学生互动20分钟。而课后则是有针对性地布置少而精的作业,以巩固当天所学知识。
那么课堂上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重视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指导其如何预习,哪些内容用什么预习方法,哪些内容要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解。
其次,和旧知紧密相连的新知,教师基本不讲。要在强化旧知的前提下,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运用知识的正迁移,完成认知冲突,顺利把握新知。教师只需在旧知和新知间架起一座能让学生自己通过的桥梁。全新的知识,教师也要寻找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和讲解。建构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铺垫:复习旧知,引向新知;设疑:形成熟悉冲突,刺激求知欲望;内化:通过自学,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完成认知冲突,把握新知;练习:对把握的新知进行巩固练习,并不断提高、拓展。
2.3信息反馈
在结束一阶段的学习后开始下阶段的学习前进行,师生信息反馈。
首先,要設计出学生易填,老师易整理的信息反馈表。
其次,在明确目的和填写规则前提下分发下去,一定时间内收回信息反馈表。
最后,分类整理反馈信息表,如计算类的、概念性的、综合性的、具体问题的等,并根据不同的类别进行适当的处理。这样一方面加强师生互动,另一方面进一步更好地解决学生仍存在的问题。
3.初步取得的成果
数据背景:①上一届高一学生没有实行该教学模式,这一届高一学生实行了该模式;②两届学生生源、人数、入学成绩等各项指标基本一致;③必修一第一单元的单元测验题相同;④同一个老师教学。故两届的必修一第一单元的单元测验成绩具有可比性。
结果:上一届平均分:72-75分,这一届平均分:79-81分;上一届每个班高90分以上人数:3-5人,这一届每个班高90分以上人数:11-13人。从这些数据对比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结束语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直以来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个目标,一方面它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为教师提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它在减轻学生负担,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稳步提高了教学成绩。
[ 参 考 文 献 ]
[1]韩景宝、肖朗.化学高效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教师,2010,4(64):48.
[2]耿晓菊.高中化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5(8):16.
[3]王磊.基础化学教育课程改革l0年进展与反思(下)[J].化学教育,2010,(5):20-24.
[4]韩凯忠.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J].科学教育,2010,(3):70.
[5]郑益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探[J].教学实践,2010,8(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