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晓芹
[摘要]妊娠期及哺乳期是女性较为特殊的两段生理时期,由于该时期孕产妇抵抗力不佳,感染疾病的风险较高,临床通常会给予患者抗茵药物以治疗感染。部分抗茵药物可导致母体受损、胎儿畸形,为保障母婴健康、提高分娩质量,应尽量选择对胚胎、胎儿及新生儿损害较小的抗茵药物。
[关键词]孕产妇;抗茵药物;妊娠期;哺乳期;用药指导
[中图分类号]R714.7: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21-0069-02
抗菌药物指对细菌有抑制或灭杀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及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多被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用于孕产妇时风险较高。由于胚胎、胎儿及新生儿免疫力不佳,在对孕产妇使用抗菌药物时,可对母体内分泌及代谢产生影响,通过胎盘循环及乳汁分泌进一步影响胚胎、胎儿或新生儿。因此,临床医师在对孕产妇应用抗菌药物时,不仅需掌握药物的抗菌谱、作用原理、毒副作用、用量等信息,也要熟悉该药对母体及胎儿是否有影响,影响的时长及程度。在满足病情所需治疗的基础上,尽量减小药物对胎儿的负面影响。鉴于此,本研究参照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署(FDA)的等级标准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类。阐述如下。
1常用抗菌药物FDA分级
目前尚无妊娠期及哺乳期安全抗菌药物(A类),根据抗菌药物对母体的毒性作用及对胎儿的影响程度,将药物分为妊娠期及哺乳期可用抗菌药物(B类)、妊娠期及哺乳期慎用抗菌药物(c类)、妊娠期及哺乳期禁用抗菌药物(D类)嘲。
1.1妊娠期及哺乳期可用抗菌药物(B类)B类药物对母体和胎儿基本没有危害,安全性较高。①大环内酯类(除酯化物):该类抗生素属抑菌剂范畴,抗菌谱和青霉素类似,其对普通细菌造成的呼吸道感染有较好疗效,而对弓形体、衣原体、支原体等菌种也能发挥较好抗菌效果。该类药物具有毒性低、血药浓度较低、组织分布及细胞内移行性良好、变态反应少等优势,在妊娠及哺乳期全过程使用均有较高安全性。②头孢菌素类(第三代):该类抗生素在生物活性、理化特性、化学结构、作用原理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均和青霉素类似,其具有抗菌谱广、过敏反应发生率低等优势,其相较第一代及第二代头孢菌素有所改良,对肾脏毒性已降到较低,对母体及胎儿影响较小,可应用于妊娠及哺乳期全过程。③抗厌氧菌及抗滴虫药:该类药物对细菌有一定致突变作用,在妊娠前3个月应用可造成胎儿畸形,若需保证用药安全性,应于妊娠3个月后应用该药。④青霉素类:该类抗生素可通过阻碍细菌细胞壁合成,发挥抗菌效果,而哺乳类动物无细胞壁,所以该类药物对胎儿毒性最小,不易导致胎儿畸形,且对母体肝肾功能影响也较小。但过往常用的青霉素类药物抗菌谱较窄,且服药后易产生耐药性,过敏反应较高。而近年来投入使用的复合及半合成青霉素类制剂,弥补了上述缺点,为广谱抗生素,并具有较高安全性,可应用于妊娠及哺乳期全过程。
1.2妊娠期及哺乳期慎用抗菌药物(c类)c类药物经动物实验研究证实可杀死胚胎或致胎儿畸形,对孕产妇用药时需权衡利弊,决定是否能使用药物。①抗菌中草药:板蓝根可兴奋子宫平滑肌,使用剂量较大时可导致早产,慎用于孕妇。大青叶与板蓝根是同株植物,也需慎用。②喹诺酮类:该类药物毒胜较低,无致突变、致畸形的作用,但可引起年幼动物关节病变,用药后可影响胎儿神经功能及软骨发育。③氯霉素类:受胎盘因素影响,该类抗生素可在胎儿体内蓄积,难以排出。于妊娠期使用该药,可导致新生儿出生后发生灰婴综合征,即出现腹胀、厌食、呕吐、循环衰竭症状。慎用于孕早、中期,禁用于孕晚期。④磺胺药:该类药物可进入胎体,竞争性结合血浆蛋白,导致游离型胆红素无法结合血浆蛋白,含量升高、渗入血脑屏障,可导致胎儿脑损伤,发生核黄疸。
1.3妊娠期及哺乳期禁用抗菌药物(D类)D类药物经临床实践证实对胎儿危害严重,通常不考虑应用。①抗菌中药或中成药:六神丸有效成分为蟾酥,有毒性作用,并含有麝香,可造成子宫收缩,导致早产或流产。穿心莲可对抗孕酮,阻止绒毛滋养细胞生成,可导致流产。②四环素类:该类药物致胎儿畸形风险较高,可导致胎儿短肢畸形、四肢发育不良、牙蕾发育不良、先天性白内障等症状。而在孕后期应用可导致孕妇肝功能衰竭。③氨基糖甙类:该类药物具有肾、耳毒性,可导致新生儿出现听力障碍。④红霉素酯化物:该类药物可导致孕妇胆汁淤积、阻塞性黄疸及肝肿大等症状。
2妊娠和哺乳期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2.1妊娠和哺乳期用药特点妊娠期时,母体为适应胎儿发育需求,发生一系列生理改变,可导致抗菌药物在孕妇体内的代谢、吸收、排泄等均发生异常。胃肠道平滑肌张力和动力出现减弱,口服药物往往吸收缓慢,应采用静脉注射给药。妊娠6周后,母體血容量增加,服药后血药浓度降低,因此抗菌药物用量应高于非孕期患者。妊娠过程中,母体处于高雌激素水平,肝脏胆汁淤积,药物排出缓慢,应避免使用对肝脏损伤的抗菌药物。对合并高血压的妊娠期患者,应适当减量,以防抗菌药物在患者体内蓄积。受精3周后,建立胎儿一胎盘循环,胎儿易受药物影响,出现畸形。受精9周后,胎儿进入生长发育阶段,易受药物影响,出现核黄疸、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症状。进入哺乳期后,患者所服用的抗菌药物均可通过血浆乳汁屏障被转运至乳汁。但由于患者机体存在生理滤过系统,药物被转移到母乳的比例较低,因此乳汁中药物浓度较低,经新生儿消化吸收后,新生儿机体内的血药浓度低,难以对新生儿产生影响。但磺胺、四环素、红霉素等药物,经乳汁排出量较大,用药风险较高。
2.2妊娠和哺乳期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合理、安全用药是妊娠和哺乳期用药的主要原则,用药时需有明确的指征,避免抗生素滥用。当确实有感染发生时,医生应考虑感染部位、病原体、严重程度,选择针对性的抗菌药物,分析该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及药理作用,分析药物对母体造成的不利影响及对胎儿产生的毒副反应、致畸性,权衡药物对母体及胎儿的直接及潜在危害后,结合产妇孕周、有无孕期并发症等信息,决定是否使用此抗菌药物。由于目前暂无A类抗菌药物,对妊娠和哺乳期患者用药时,应尽量选用B类药物,慎用c类药物,禁用D类药物。若有疗效肯定、临床使用时间长、具有充足用药经验的药物,应优先选用。而对于两种疗效相近的药物,选择时需选取对母体及胎儿危害较小的药物。若单一用药方案可发挥疗效,应尽量避免联合用药方案。若小剂量用药可发挥疗效,应剂量避免选择大剂量药物。孕3个月内是胎儿器官发育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内,尽量避免抗菌药物治疗,应优先考虑推迟治疗。妊娠全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用药,若患者病情为可用药或可不用药,应坚决不用药。进入哺乳期后,应选择代谢快、小剂量的药物,哺乳时需避开药物浓度高峰期,治疗过程中监测新生儿血药浓度,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妊娠和哺乳期治疗过程中均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及时间,并注意及时停药。
3结束谙
总而言之,妊娠和哺乳期是女性特殊生理时期,应用抗菌药物应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包括药物疗效、妊娠期及哺乳期的生理变化、药物代谢情况、药物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等。正确选择抗菌药物有助于控制感染,并可减轻对母体及胎儿损伤,更好的保障母婴健康,提高新生儿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