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宙
摘要:学好数学对于一个学生的智力以及逻辑思维的提高都有着很大的帮助,而初中作为教育道路上一个过渡的阶段,数学的重要性就显的更为重要。为了提升初中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找到一个合适的教学方法很重要,而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来,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使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简便,所以现在电教媒体被广泛应用到数学教学中来。本文主要介绍了电教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融合应用,分析了电教媒体在初中数学中使用的优点。
关键词:电教媒体;初中数学;融合应用
初中是整个学习生涯的过渡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学好数学、并对其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对于以后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数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逻辑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作用。在课堂中,教师起着主导地位,所以学生学好数学和教师的讲解好坏有着重要关系。电教多媒体作为近几年在教学过程中兴起的教学工具,而现代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数学教育的融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现已广泛应用到数学的教育中去,而电教媒体在初中数学的融合应用的过程也是复杂的。
一、利用电教媒体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有科目学习无一例外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讨厌学习数学。电教媒体作为在教育中新兴起的教学工具,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而吸引他们去学习数学。在电教媒体在数学教育的使用的过程中,经常会利用电教媒体来绘制图案、表格等,这样做使书中枯燥的知识活了起来,这样也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大脑与眼睛、耳朵等感官器官同时运转,达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电教媒体使用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媒体来设定一些吸引学生兴趣的音乐、图片等,使学生能热爱学习数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热爱程度。
下面我们以电教媒体在初中函数教学中的应用举例,函数一直都是数学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学生对函数的理解能力不够好,如果教师单纯的讲解书面上的知识,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时我们可以利用电教媒体来辅助函数的教学。函数最重要的就是对图像的理解,所以利用电教媒体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将函数图像演绎出来,而且学生通过动态的图像来学习函数知识,这样对知识的理解更为容易。函数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就是图表法,利用刚刚演示出来的图像,来对应的将图表画出来,这样也便于学生理解函数上的点是怎么得出来的。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热爱学习的根本,通过电教媒体与学生数学兴趣融合应用,可以使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更加便于实行。
二、利用电教媒体来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探索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是新时代教育的需求,也是教育发展的体现。曾经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很大,它将系统的知识分解,破坏了知识的完整性和每个学科所存在的科学性,而数学课程又是增强学生逻辑思维和感悟的一门学课,对开发初中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数学是一种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科,它需要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并且利用创新能力去思考问题。而且数学知识有着抽象、难以理解的特点,所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电教媒体的应用可以很好的将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培养出来,因为在电教媒体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提高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思维逻辑,而且电教媒体的使用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系统和清晰,在使用的过程中令学生更容易理解,并且通过电教媒体也可以了解数学知识是如何一步一步变得系统化和清晰化,在学生心里形成这种数学思维的解题方式,对以后的数学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
创新能力作为现在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通过电教媒体和数学教学融合应用,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并形成了一定的思维逻辑能力,对今后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總结:数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逻辑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作用。利用电教媒体加强数学学科的教学,对提高课堂质量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电教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融合应用,分析了电教媒体在初中数学中使用的优点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初中作为教育道路上一个过渡的阶段,数学的重要性就显的更为重要。为了提升初中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电教媒体仍然需要被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生明,张生珍.巧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教学[J].青海教育,2018(Z1):66.
[2]彭芃.利用电教媒体优化初中数学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8(47):131.
[3]郭海艳.适时使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