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对话精神,让学生在多元对话中碰撞智慧,使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入。本文主要从创设对话情境、依托文本内容、引发对话兴趣等角度阐述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策略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引导失范,困囿于教材,学生被边缘化,要求一味服从,其自身的创造性受到抑制,在专利打压下的学生失去了活力;部分对话空有形式,课堂追求于表面的热闹,纪律混乱,满足于你问我答,没有实质性的内容;部分教师不能切合学生认知水平而设计对话,没有站在学生的视角设计问题,学生因回答不全面而产生自卑。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开展真正的对话交流,让教学彼此相融,还语文教学的本真。
一、创设对话情境,精设对话问题
教师营造对话情境,能吸引学生的参与,将他们融入课堂在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内容。情境对话的方式多样,教师可采用释题、故事、音乐导入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与文本之间“零距离”,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要尊重学生,营造平等对话气氛,让学生敢说敢言,仔细倾听,在多样的活动中讨论交流内容。如在苏教版五下《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課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如下:“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一个淘气天真的小女孩,可老师却并不喜欢她,甚至还有点羡慕她,你们知道为什么吗?(随心所欲、无忧无虑……)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去感受她的自由快乐!”我们在导入时要善于设疑,以引发对话兴趣。问题要具有讨论价值,有一定的深度,能促使学生深探文本,投入对话。教师要抓住“留白”展开对话,让学生体会文本的内涵,使他们的“前理解”更加丰富,对话能力也得到提升。
二、依托文本内容,密切联系生活
教师只有依托教材,精心预设教材,展开深层对话,才能使理解走向深入,对话更加丰富,促成课堂生成。对话的设计要贴近学情,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取果实,从而能使他们的语言素养提到提升。对话必须基于学生的现有经验,要融入生活素材,以引发学生的对话欲望。如在苏教版五下《郑和远航》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阅读题目,思考郑和是什么样的人?“远航”到底会有多“远”?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以问题情境引发阅读期待,增进学生感知,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推动学生与其他同学展开对话。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丰富学生的体验,以引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
三、引发对话兴趣,鼓励学生质疑
教师要为学生的对话提供明确的指向,要提升他们的对话兴趣,让学生在质疑、释疑中实现对文本的深度思考。教师要善于引学,减少过多的讲授,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对话之中来。教师要营造轻松的对话氛围,将话语权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让学生有序组织、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要面带微笑,用亲和的语言提问学生,要包容学生的“幼稚”,理解他们出错的原因,要鼓励他们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理解。教师要以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能针对关键处、模糊处提出问题。如在《负荆请罪》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说说“若有所悟”的意思,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理解,还有学生能表演韩勃“所悟”。教师丰富对话的形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思维的发散。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理解学生的表达,并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指导,实现“教”与“学”的有效融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对话情境,提出有效问题,激发学生的对话兴趣。教师要依托文本、联系生活,让对话围绕目标而展开,使对话走向深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对话兴趣,让学生在质疑、对话中获得思维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凌艳萍.师生有效对话,成就语文幸福课堂[J].新教育,2014(20).
(责任编辑 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