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菲
[摘 要] 新时代的现代课堂管理,需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源自道家的柔性管理思想,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于当前学校课堂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契合道家柔性管理观,秉承“权责对分,无为而治”的核心理念,营造生动、活泼和高度互动的课堂氛围,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本文以柔性管理视角,从目标管理、组织文化、授权赋能、激励管理的维度,阐述变革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关键词] 对分课堂 道家思想 柔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社会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亟须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培养创新人才,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现代管理体系主要是移植、照搬西方的管理模式及其管理观,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东西方的价值理念、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存在巨大差异,西方的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水土不服”等诸多问题。教育需求面临着结构性变化,教育管理模式也应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融合西方管理模式,实现教育改革创新的全面提升。
一、当前学校课堂管理的困境
课堂管理是教师为实现教育目标,管理教学情景,掌握并引导学习行为,艺术地控制教学过程的活动。课堂管理的创新就是要借鉴管理学理念,有目的、有计划、高效率地协调课堂中的各种教学资源,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和实现教学目标[1]。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冲击动摇了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权威[2],知识的载体和渠道的多样性,使学生获取海量知识更加便捷。因而,课堂学习的目标不断发生着改变,由系统科学地传授既定知识逐渐向富有弹性的引导探究和更为民主的互动交流转型。
當前学校课堂的基本模式是采用讲授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跟随,讲授法传授知识系统、高效,但参与度不够,严重缺乏对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借鉴西方的研讨型课堂,面向小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不适合大班教学,不适合中国文化含蓄、内敛的现实国情。面对纷至沓来的碎片化信息,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持续集中,课堂中玩手机、看电脑,不认真听课的情况相当普遍。探究问题的根由,是原有的课堂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课堂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最后一公里”。教学模式需要有效回应后工业化时代对大众教育的挑战,即促进个性化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回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对分课堂简介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学学者张学新提出一种新型的课堂授课模式,其核心是在教师讲授之后,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学习、内化吸收,梳理知识、提炼观点、准备问题,随后通过小组讨论与同伴互相切磋,解决浅层次问题,最后由教师对共性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从形式上看,“对分课堂”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由教师讲授,另一半由学生进行讨论,让师生双方各掌控一半(对半分割)。对分课堂是一种本土原创的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时间在讲授(present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之间引入一个心理学的内化(assimilation)环节,让学生吸收讲授内容后,有准备地参与讨论,简称PAD课堂(PAD Class)。从实质来说,“对分课堂”把传统的单一讲授扩展为时间上清晰分离、功能明确的四个过程,分别为教师引导性讲授、学生内化吸收、学生分组讨论和教师答疑解惑,构造了全新的教学流程[4]。
三、对分课堂中蕴含的道家柔性管理思想及应用
(一)目标管理
对分课堂的理念是以人本思想指导学习观的回归。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对分课堂契合道家柔性管理思想,“以百姓心为心”(《老子》),把学习内容和成绩目标放在第二位,而把学生成长放在第一位。
对分课堂提倡师生构成的学习共同体,是相互协同、共同成长的组织,因而启发并引导广大教师将课堂教学的关注点从“教”转变到“学”,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的。教学的目标是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让学生自发学习、主动学习。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的最高层次需求。在对分课堂设置的内化吸收和分组讨论中,每个学生的需求都得到尊重,因而专注投入在求知体验中,更能感受学习的乐趣,完成自我实现[5]。
老子提倡“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实现课堂管理的现实温度。教师不炫技、不集权,充分借用学生的自身成就动机,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二)组织文化
对分课堂提倡形成平等、博爱、安静、平和的课堂氛围。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老子》)对分课堂提倡包容平等的课堂文化,学生的基础、背景、性格、能力各不相同,教师要有博大胸怀,像幽深的山谷一样,能包容、接纳学生。在对分课堂的作业布置环节,提倡给予学生有差别的作业,由学生自主选择,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在自身的最近发展区成长,同时是对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尊重。
(三)授权赋能
对分课堂推崇无为而治、为而不争的合和共生理念。道家思想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本规律,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在课堂管理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应学会授权,“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遵从“道法自然”,通过“无形”的管理,实现“无为而治”。教师留出空间,让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出来,学生会以自身的价值实现而获得成就感。“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对分课堂遵循道家思想,以权力下移为特征,走向民主化管理,有利于发现学生潜力,实现“君无为而臣有为”。
(四)激励管理
对分课堂倡导自我成就的激励管理。最好的领导者是最悠闲的,这样的领导能够充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能使自己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悔之。”(《老子》)管理者通过建立制度体系,适度放权或有效授权,充分利用群众力量来突破自身的精力和能力的局限,以更好的精力与效率来进行宏观管理。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对分课堂正是提倡教师要淡化外在的奖励,避免干扰学生的心智,用简明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抓住学习的核心内容,避免繁多杂乱。教师避免干涉学生,让学生做好自己的事情,有自由发展的机会。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老子》)回归学习的初心,激发内在深层次的精神动力。道家柔性管理体现了对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成就的尊重。
四、对分课堂在课堂管理中的模式创新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独特优势
对分课堂首次提出“权责对分”新理念,让师生分享权利,共担责任,破除传统课堂的被动服从,真正给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实现了对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大教学理念的整合。通过赋予学生应有的权利,使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代表对学生的最大尊重,给班级带来民主、对话、开放、自由的气氛,使班级更加和谐、舒适,充满乐趣、充满活力。对分课堂重塑课堂的结构,改变师生间的社会关系,形成了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对分课堂”柔性课堂管理观秉承“权责对分,无为而治”的核心理念,在营造生动、活泼和高度互动的课堂氛围过程中,逐步形成关于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课堂管理共识。
五、结语
中国的教育不仅要在教材内容上避免西化错误,而且在教学模式上要避免奉西方为圭臬。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发展对分课堂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强化我们的教育主权,提升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有望为创新教育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对分课堂形成中国原创课堂范式,有望打造中国教育的新名片,为世界教育改革贡献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车伟艳.有效课堂管理的范围、要素及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5(2).
[2]孙茂华,董晓波.从霸权到共享:知识经济时代课堂话语的对话性[J].现代教育管理,2014(2).
[3]刘泰汛.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柔性管理的作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9).
[4]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77.
[5]杨玉林.柔性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实践[J].文学教育,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