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萍
【摘要】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样必不可少。通常,面对数学题目,阅读题目信息,提炼数学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如果对题意理解不透,无疑增加了解题难度,要重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发展,为正确把握解题方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标中,要培养学生多种能力,而数学阅读能力就是其中之一。长期以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关注教学方法的讲解,忽视对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不明白数学阅读,不知道阅读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去阅读。久而久之,搞不清题意,把握不准解题方法,自然就制约了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发展。为此,关注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养成,需要从兴趣激发、问题情境的创设,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提炼阅读方法等方面,来强化学生数学阅读素养。
一、明确数学阅读地位,指导学生把握阅读重点
(一)开展数学阅读指导的意义
从数学课程教学中,数学阅读能力是完成数学感知、增进数学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必要前提。但在多数时候,教师往往重讲题、重练习,轻阅读,轻反思。学习数学,离不开精讲、精炼,但数学阅读能力是正确认知数学问题的手段。很多时候,学生解题能力弱,与对数学题意的把握不准有关,其根源也与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不强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平时数学课堂,要指导学生去阅读题目,指导学生把握阅读重点,了解阅读方法。如在课前,对预习知识点进行阅读,对阅读中存在的疑惑进行圈注标记。在课中,指导学生阅读数学题目,释疑解惑。如,在学习“真分数与假分数”时,对于“真分数”概念的理解,要让学生从阐述中多读、多想;再看“假分数”,为什么是“假分数”?“假分数”有何特点?通过学生阅读、对比、思考、交流,逐渐掌握真假分数的辨析方法。在课后阅读,着重于复习、巩固知识点。通过阅读,在读的同时动脑、动手,联系知识点的横向关联,促进学生全面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二)推进数学阅读能力养成的策略
数学阅读能力的养成,需要读什么?首先,读例题,弄清楚例题的题旨、题意,挖掘例题中数学知识点,准确判断数学条件,推断出数学结论。面对数学例题,指导学生去读题,梳理题目中哪些是已知材料,哪些是未知的,哪些是待求解的。结合所学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把握例题的基本内容。如有哪些概念、用到哪些法则、公式,语句陈述中给出了哪些条件信息等。其次,读插图与附加信息。在数学教材中,考虑到小学生认知思维的形象化特点,在数学题目编排上,往往通过增进插图、旁注、思考方法等说明性信息。这些信息,都是构成学生数学阅读的重要素材。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让学生读题后,再联系相关信息,去探寻、发现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增强学生读题意识,发展学生读题能力。再次,读应用题。小学阶段,数学应用题是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素材。在认识、解答应用题时,通过阅读了解题意,根据题意进行梳理数学关键点,挖掘存在的数量关系,并得出准确的数学解题思路。通常,在应用题阅读指导时,要边读、边想、边划,要注意陈述中的关键词,如,“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占多少”“谁是谁的几倍”,以及可以看作单位“1”的量等。最后,读计算题。计算题的重点是计算,但读题是前提。在做题时,要一读、二想、三算、四查的习惯,从阅读题目中找关键信息,提炼数量关系,思考解题方法,增强解题能力。
(三)数学阅读能力培养一般思路
阅读量不等于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从材料阅读中提炼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在数学阅读能力培养中,其一般思路如下:一是初次阅读时,要把握题意的基本内容。阅读是对题目信息的分析、理解过程,从整体上把握题意,了解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圈出条件、求解目标,降低“误看率”。一些学生阅读题目时,匆忙,一口气读完,但并未抓住题目中的基本信息以及关键点。这样的阅读反而低效,还易出现信息遗漏。在阅读时,要动脑、动眼、动手,将有价值信息进行圈注勾画。如,“某施工队第一天修了1.2千米路,比第一天多修356米,问两天一共修了多少千米?”在阅读分析中,要明确第一天,修的量是1.2千米;题目中有“多修”“356米”,从中提炼数量关系;需要说明的是,两者单位存在不一致,需要进行单位转换;最后“一共”暗示了求和解题方法。二是再次阅读,理清数量关系。在一些难题阅读中,学生应该多读几遍题目,从再次阅读中细细思考题意,理解题目中的条件,条件与求解问题的关系,寻找解题思路。如,某题“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橡皮泥,捏成横截面积为3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问长方体有多长?”該题难度较大,在题意分析时,建议多读几遍题目,把握题目关键信息。同时分析题目中“哪些量是不变的”“求解的问题是什么”“题目中哪些是已知条件”。由正方体变为长方体,变化前后哪些信息是不变的?如正方体棱长为6,长方体横截面面积为30,从这些题设条件中去挖掘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方法。
二、关注阅读方法指导,发展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一)指导学生比较阅读,找准题意内涵
比较是一种思想,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在比较阅读中,通过对相关题目的纵横向对比,让学生认识异同点,把握阅读重难点,激活数学阅读思维。在路程、速度、时间应用题中,给出路程、时间,就可以根据题设条件,来算出隐藏的速度值;给出路程、速度,就可以计算出隐藏的时间值;给出速度、时间,就可以计算出行驶的路程值。如某题中,给出了3小时走了120千米,就可以算出速度为40千米/小时,按此速度行驶5小时,就可以通过速度与时间来计算行驶路程。因此,对题意进行阅读,指导学生从阅读后归纳出题设条件?求解的方向一样吗?题设条件一致吗?在叙述上有何不同?通过对比阅读题意,让学生从中学会发现数学重点,把握数学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解题要点。
(二)指导学生分类阅读,梳理解题规律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解题是常有的事,不同的题型对应不同或相似的解题方法。由于数学题型千差万别,教师在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过程中,要注重分类思想的运用。面对不同的数学题,运用分类阅读,找出相似点,进行合理分类,找出解题规律。对于题意,学生要能够从文字表述中找出逻辑关系。如,可以根据题设,采用图形化方式来简化题意表述,让学生更易理解;可以结合题设代数意义,将抽象的数量关系提炼出来,形成直观的空间形式。找规律是小学数学解题的重要方法,需要从阅读中来把握数量关系,找出规律。
(三)指导学生读写结合,深化数学阅读思维
在数学阅读能力发展中,读写结合是有效方法。在阅读题目过程中,要主动去写、去画、去记录,深化对题意的分析。在一些多边形、不规则图形的解题实践中,学生往往“一头雾水”。通过分析基本图形,让学生灵活掌握基本图形的算法,再对复杂图形进行拆解、变形,找出解题方法。如在分配座位题目中,一艘船,如果坐6人,有20人没有座位;如果坐8人,刚好都有座位。问有几艘船?对该题的分析,可以从读写结合中,来梳理数量关系。住“6”人时,写出“6”,有“20”人无床位;住“8”人,写出“8”,刚好住满,代表所有人都有床位。将条件分析完,梳理出条件间的关系,从而更易获得解题方法。
三、结语
在学习过程中,阅读是重要手段。阅读不是语文的专利,也是学习数学的必要前提。通过数学阅读,了解数学问题,把握数学语言特点,增进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发展,需要科学指导、渐进养成。可以借助于具体数学题目,从阅读方法指导上,搭建问题情境,增强学生阅读信心,化解阅读心理障碍,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参考文献:
[1]赵新娥.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4):72.
[2]祁建萍.深“品”数学文本 追求有效教学[J].黑河教育,2019(05):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