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东
摘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党对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全面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时代的命题、发展的课题、现实的难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调整经济结构,只有以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中国才能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
关键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现状;展望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含义
中央提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同我们以往所讲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比,虽然把“增长”改为“发展”,但含义却大为不同。经济增长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指数量的增加,如资源、劳动、资本等投入的增加;经济发展方式比经济增长方式包括的内涵要丰富,方式更为复杂,不仅要求有数量的增加,而且要涉及到诸如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经济效益、质量的提高和优化,摆脱贫困、公平分配,以及增加社会福利等。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能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一切经济发展的首要物质条件,但不是惟一的条件。总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不仅涉及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涉及生产关系的发展;不仅包括经济数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效益的提高,社会效益的提高;不仅包括社会财富的增长,还包括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种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以消耗资源能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为沉重代价的,主要是就增长资源、劳动、资本等投入而言的,至使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协调、不全面、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一定程度上就是简单地把增长当做发展。现在我们需要的发展不单纯是数量的增加,而是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也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发展方式则不仅包括了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含了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所以,用“发展方式”替代“增长方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反映了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将会成为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最便宜的“加工工厂”或“生产车间”。这就必然带来投资和出口的快速增长,而这些又必然带动消耗高、排放多的投资品生产的扩张及其投资扩张。加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和出口的快速增长又必然主要依靠附加值低而占地多、消耗多、排放多的生产方式来实现。因此,单纯转变增长方式很难收到预期效果,必须从本源上抓好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抓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用“发展方式”替代“增长方式”,对解决深层次矛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不断提高收入水平,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也包括获得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空间、惬意的环境等。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一些地区不顾自然规律竭泽而渔式地开发,导致生态系统整体退化,水资源严重短缺,环境污染加剧,越来越多的区域已不适宜人类生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确定更全面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方针。因此,实现经济又好有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同时,这也是从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高度出发,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和成果而得出的科学理论。
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要实现“四个转变”
1、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发展理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要以人本为核心,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满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把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2、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3、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问题而提出的。
4、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的途径与措施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举世瞩目。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市场繁荣,购销两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一个突出的弱点,那就是经济效益不高,我国经济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的速度型增长方式之下。这种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同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努力推进经济发展向集约型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实质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有效运行,达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需要的目的。当前我们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努力推进过去那种粗放型、外延型、速度型为主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内涵型、效益型为主的发展方式的转变,这就需要做到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各种经济单位改进管理与有效运行,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质量,实现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
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变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一项综合性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必须全面考虑,采取各方面相互配合的综合措施,才能取得实效;要把提高认识与扎实工作结合起来,经济建设,尤其是要求实现集约高效的经济发展,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工作,绝不是一般号召所能奏效的。从工作上来说,我认为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l、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改变发展方式首先要改革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具有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与配置、协调供需关系的功能,能够促进竞争、优胜劣汰,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技术、降低成本、改善服务。所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条件。
2、改善与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机制。
市场机制可以促进单个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企业效益提高了,无疑是整个国民经济取得高效发展的基础,但企业效益的提高,并不完全等于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宏观经济调控的着眼点是国民经济的总体,是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宏观调控对资源优化组合与配置、调整经济结构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对社会总供需、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分配格局、地区协调等方面的调节,都将对国民经济总体的协调发展和效率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转变政府职能、改善与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
3、改革企业体制,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在企业。我国国有企业多数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不能不带有传统经济体制的烙印,这是我国国有企业长期活力不足、后劲不大、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要搞好国有企业,必须对企业的体制进行重大改革,优化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一个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与经营者的良好经营机制的基本条件。同时企业经营者还必须与广大劳动者、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通力合作,搞好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把企业的制度创新同企业改组、技术改造结合起来,面向市场,进入市场,加强管理,改善经营,真正把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做好服务、优化经营落在实处,才能使企业经营立于不败之地,创造良好的经营效益,为转变发展方式做好企业微观基础的工作。
4 经济结构调整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中,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走向良性循环并充满活力,就必须对国有经济进行重要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兼并破产是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要通过兼并破产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形成优胜劣汰机制,减人增效机制4.宏观调控与管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要由企业来实现,
結语
总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征程中,我们还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但只要我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卓元.中国经济从追求数量扩张转向注重质量效益[J].商业研究,2010(4):45-47.
[2] 李宪,刘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分析与展望[J].开放导报. 2008(03):23-24.
[3] 李京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城市经济. 2008(01):77-78
[4] 《大国经济之路》 王志浩 2010、01
[5] 《当代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 张秀英 2007、11
[6] 《环境经济学概论》 严法善 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