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为重,德才兼修

2019-09-10 14:28林振烽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21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渗透德育

林振烽

【摘要】德育教育不仅关系到个体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更会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和国家整体的文明水平。因此,各学科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本文从习惯养成、互助意识的养成、传统美德的传承三个方面,对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德育渗透作了系列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德育;渗透

德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更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内容。”笔者在认真钻研教材,上好信息技术课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挖掘信息技术教材中潜在的德育素材,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德育渗透,比如布置德育主题任务,抓住德育问题,以点带面,结合现实生活充分发挥,渗透到教学中,在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双管齐下,在潜移默化之中渐渐培养成积极向上、有良好行为习惯、乐于助人、品行兼优的学生,让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更好地融合,相互渗透,德育效果渐显。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呢?笔者认为,可以做以下尝试。

一、规范个人行为,促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成长与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行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以制度约束学生,促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计算机室一般是多班共用的流动教室,学生没有公物保护意识与责任,多数学生对设备设施不加珍惜,随意玩弄,甚至肆意破坏。因此,笔者第一节课让学生学习计算机室的规章制度,每位学生编排固定座位,要求每节课先检查设备再使用,对前一节课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对自己当节课负责,从而有效约束了学生的行为,如出现计算机损坏、座椅摆放不整齐、携带违禁物品(如饮料)等不良行为习惯,可及时发现,准确锁定,在制度的约束下,学生渐渐形成爱护计算机等设备设施,并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内化为个人爱护公物的良好行为习惯。

2.以事实为例教育学生,促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在当下瞬息万变、迅猛发展的科技时代背景下,大部分“00后”初中生更注重自身感受,追求“个性化”,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习惯“索取”,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甚至表现自私狭隘,个人素养不全面。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学生每一个细节,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德育教育,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他们的耐心和爱心,在尊重他们“个性化”表现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共性”行为规范的引导和约束。比如在键盘教学中,由于键盘练习枯燥无味,学生在练习一小会后,容易出现浮躁心情,时不时传出乱敲乱打键盘声音,甚至造成键盘的损坏。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将其作为德育的切入点,向他们介绍计算机室的价值及建设历程,介绍我国计算机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和掌握计算机技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的来之不易,意识到我国计算机事业发展的不易,树立珍爱计算机的观念,规范使用计算机设备。如恰巧碰上键盘损坏,笔者则会延迟更换键盘,多位学生轮流使用一台计算机,切实感受键盘重要性,体会不良行为习惯对他人(物)的破坏及影响,自觉纠正个人行为,不断形成正确个人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成互助意识的养成

现在的社会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合作团队,各人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完成一个个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正是合作学习的大舞台,老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发挥个人优点与集体优势,促进互助意识的养成。

在制作一个信息技术作品时,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比如在制作Flash作品时,首先,笔者会让小组长对任务进行分工,并提出组队要求,比如:计算机技能厉害的负责成员技术指导及难点突破。文字功底好的负责作品文字内容的撰写。美术基础特长学生负责作品的设计与排版。安排任务考虑各人优势与短处,尊重他人,取长补短。其次,创作过程成员发挥个人优势,不断交流、相互学习、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作品,使学生逐渐意识到作品的成功来自组员的共同努力,个人即使花再多时间及精力总存在这个或那个的缺陷,难以达成理想的效果。最后,作品完成后,要求各小组写学习体会,指出作品成功的原因及每个成员优点以及成员对你的帮助。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学生不断发现他人的闪光点,自觉帮助他人,促使互助意识的养成,集体观的形成。小组合作学习是计算机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意识到个人只是沧海一粟,随着学习内容广度和难度的不断增加,个人的优缺点不断浮出水面,个人独立完成一项任务将会碰到不少难题,且难以完美解决。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平等互助、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发挥个人的优势,展开讨论、探究,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点燃彼此智慧的火花,共同成长,方能真正成就个人,取得成功。

三、巧设学习任务,注重传统美德的传承

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义务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应在教学中巧妙设置学习任务,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渗透穿插到教学任务中去,适时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学生内心深处播撒下爱国的种子,使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事关“培养什么人”的深刻命题。

在教学PPT时,笔者以中华传统美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作品要求:(1)至少介绍三种中华传统美德,如孝敬父母、勤俭节约、团结互助等;(2)展示内容图文并茂,既要有图片展示传统美德的画面,又要有文字讲述传统美德的故事;(3)撰写一段个人对传统美德的看法及自己践行的实例。在任务的驱使下,学生整个学期都在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网上搜索、查阅书籍、观察身边事物,抓拍生活点滴,在获取作品素材过程中了解、学习中华传统美德,体会其精髓;在撰写个人观点时与践行中升华中华传统美德的内蕴和精神。同时,同学之间在制作过程中的交流探讨,作品展示时的彼此学习分享,也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学习和掌握更多的中华传统美德。最后,教师再将作品中主题突出、布局合理、效果突出作品打印粘贴在班级作品展中,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和反馈并起宣传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有更具体、更深层次的理解。学生通过查找、制作、体会、观看他人作品等环节与中华传统美德有了深入的接触,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不可磨灭的印象,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漸渐将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个人的行动指南,进一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信息技术教学中可经常使用主题式任务和项目式任务进行驱动,穿插设置相关德育主题展示,既给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也使学生深入掌握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与真正内涵,潜移默化地将爱国的种子植入学生的心中,彻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从而树立为祖国强大努力学习奋斗终生的壮志豪情。

总之,德育教育要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从学生的行为举止,到学生的道德规范、思想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每一位教师,只有做一个有心人,挥洒辛勤汗水,不断提高道德思维、道德判断和形成正确生活方向,深入挖掘和搜集德育素材,注意学生表现的每一个细节,及时进行指引和疏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将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令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完成新时代赋予每一个教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14.

[2] 陈芸.中学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德育渗透[J].师道,2016(12):20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课程渗透德育
《中国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法简析
如何将教改精神与创新信息教学融合在高中教学中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