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辉
【摘要】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在古诗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笔者试着从学生、教师角度深入剖析,发掘其存在的问题及深层原因,为解决古诗教学问题提供支持,也希望能为小学语文教育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古诗教学;问题;原因;初探
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代古诗是我们的精神源泉、我们的宝贵财富,她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基于古诗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的特殊作用,部编本教材对古诗格外重视,所选古诗文数量增加很多,并且体裁更加多样化。温儒敏先生说:“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9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O左右……增幅达80左右。”古诗词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当前古诗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更需要我们积极地去关注、去探究。
一、从学生角度探究问题及其成因
第一,存在的问题。一是兴趣不浓。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但凡是古诗单元,学生普遍兴趣不浓,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学生对于诗词的兴趣呈现递减趋势。学生普遍认为,古诗词就是背诵、默写,没有什么好学的。结果,古诗课就变成了老师讲,学生在下面神游,学生完全不知老师所云,更谈不上感受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优秀文化的传承,就变成了一种形式。二是古诗积累困乏,目的功利化。课后机械式背诵、重复式默写,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于老师没有安排的古诗从来不会积极去阅读,去积累。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毫无兴趣可言。
第二,原因探究。一是积极求知,无声回应。新时代的小学生,求知欲、好奇心、问题意识很强,只要不懂,都会积极向老师咨询。如《静夜思》古诗课,学生质疑:“床前明夜光”是指“床”前洒满了明亮的月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作者抬头仰望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自己故乡。那么,站在自己房间的“床”前,举头又怎样能望到明月?房子没有屋顶吗?”诸如上面的问题,若老师缺乏对于古代“床”的了解,其问题很难得到有效、完美的解决。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从问题慢慢变少,过渡到慢慢不问,最后到对课堂、对古诗完全没有了兴趣。二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古诗的学习,本来是让学生积累优美诗句储备语言,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积淀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以此来规范学生的言行,提高小学的道德修养。但是,目前小学生升学择校压力很大,以应试而应试。
二、从教师角度探究问题及其成因
第一,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学过程单一、模式化。对于古诗的教学,老师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可教的。上课伊始,老师大量时间在介绍作者、写作背景,然后让学生开始背诵,老师再出示翻译,全体同学照“翻”全收,一字不落,抄到自己的书本上,重新开始了新一轮的翻译背诵。这种教师机械地教,学生机械地抄、背的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的培养。二是错误地解读。如六(上)“初识鲁迅”专题学习,生问:“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的‘横’怎么解释?”老师:“直线为纵,平线为横,就是与纵相反的方向。”学生不解又问:“大家的眉毛不都是横着的吗?鲁迅先生怎么横眉冷对千夫指呢?”三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课堂上,老师往往告诉学生“是什么”,但对于求知欲、好奇心较强的小学生往往想知道“为什么”,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能满足于知其然,还要明白其所以然。如部编本三上《夜书所见》:“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教师出示课后注释:“促织:俗称蟋蟀。”学生问:“老师,促织为什么叫蟋蟀呢?”老师只有把注释再重复一遍,尽是茫然和无措。
第二,原因探究。一是古诗自身的特点。古诗之作者常常有与众不同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欣赏审美能力等,其对同一事物,诗人有与众不同的思考。此外,读诗说诗,要懂字音字义,要懂格律音节,要懂文化典故,要懂历史环境,更要懂中华民族的诗性、诗心、诗境、诗音。古诗的语言,读起来往往有些隔阂,又精炼、含蓄,再加上古诗中的用典、特殊的句式、省略、错位等,能读懂一首古诗,确实不易。这样,教师在传授古诗时,要让学生能理解、欣赏,这谈何容易。二是教师自身能力欠缺,备课不足。首先,教师自身没有足够的古诗知识的储备,自身又没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很难想象课堂的状况,老师懵懵懂懂,学生听得更是云里雾里。其次,教师工作的繁重,备课的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教师时刻处理班级大事小事,劳力劳心,使教师无心更无力去静心、精心、尽心去备课、去钻研、去探索古诗的奥秘和精华。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只能在死记硬背及答题技巧上“下”功夫。
对于目前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亟需我们去解决。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作为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的古诗素养,有足够的古诗知识的储备,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培养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智慧。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对于古诗的备课,要时刻留心留意,要弄清古诗中词语的确切含义,还要注意判断注释的是否并能择其善者或者另求新解,更能知其然并名其所以然。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习古诗之兴趣。通过讲解古诗作者之趣闻、乐事,让学生知晓作者,走进作者,喜欢作者,爱乌及“诗”。探索诵读之方法,让学生品味古诗之音乐之美,读中悟,悟中读,抓诗歌之眼,明诗歌之意,悟诗歌之境,拓展学生学习古诗之兴趣。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课题“词源学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GDES13592)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系赖志平名师工作室成员】
参考文献:
[1] 周汝昌.诗词赏会[M].北京:中华书局,2011:253.
[2] 温儒敏.如何用好“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8(2).
[3] 任继昉.汉语语源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4] 闻一多.楚辞校补·引言[M].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