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俊涛
摘 要:数学作为国民基础教育三大科目之一,其科目开设实践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开端,学好数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鉴于此,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更加轻松,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发思维;教育方法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表现出没有兴趣,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等情况,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困扰。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根据自身教学经验与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展开论述。
一、巧设疑问,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兴趣是学生在面对任何科目、技能、能力学习与培养的基本动力来源,也是学生面对学习时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因此,教师通过巧妙设置疑问帮助学生激发思维兴趣是非常正确的。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思维情境。比如,在学习《分数乘法》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抛出疑问,“同学们知道1/3的倍数有哪些特征吗?”并要求学生通过计算写出几个3的倍数。在学生们书写完毕之后,教师在黑板上快速的写下1/711、1/117、1/171等数字,让学生去检验,经过学生的验算之后发现教师的答案是完全正确的。此时,教师可向学生发出疑问,“知道为什么老师可以又快又对的写出1/3的倍数吗?”学生回答“不知道”,此时告诉学生“因为老师掌握了分母3的倍数的特征”,因此,学生会出于猎奇心理以及对揭晓谜底的迫切感,对3的倍数的特征展开激烈的讨论,而这些讨论就是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通过巧妙的设置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并促使学生展开思维活动,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兴趣自然就会成型,并深刻的烙在学生的心中。
二、巧设疑问,拓展学生思维方向
数学思维并非定式,而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与积累,在一定练习量的基础上进行发散的。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时,要通过巧设疑问对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创造性进行培养。
(一)利用猜想与假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猜想与假设都是数学学习中经常使用到的方法,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时,可以设置疑问,在此之后,让学生使用猜想与假设的方法,通过学生对题目的主观猜想与假设,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学生产生思维活动之后,他们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要知道自己猜想或假设的正确性,从而主动关心这道题目,关注整节数学课,在无形之中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二)利用开放性题目,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开放型题目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好方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开放性题目的答案只有一个,但是其解题方法却多种多样。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師想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多向学生提开放性较强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一个答案,从而逐渐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去看待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三、巧设疑问,引导学生思维习惯
思维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想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需要教师长久的耐心引导,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巧设疑问,让学生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日常教学工作当中,教师要充分掌握当前阶段的教学内容,并从中提炼能够培养思维习惯的成分,经过自身的总结与归纳,得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疑问。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向学生讲授了在图中辨别方向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观念之后,将知识引申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主动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怎样辨别方向。有的学生会提出使用指南针辨别方向的办法,有的学生会提出利用标志性建筑物辨别方向的办法,这些都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所得到的结果。教师可以继续逐渐向学生渗透自主思维的观念,经过时间的推移,学生自主思维习惯就会逐步形成,最终由习惯转化为技能,让学生的思维习惯获得培养的同时,也增加了一项生活中非常实用的技能。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需要通过巧妙的设置疑问,初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让学生乐于进行思维活动,久而久之,思维兴趣就会产生;其次,通过巧妙的设置疑问,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能够在看待问题时,从多角度、多方面出发,得出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得到质的飞跃;最后,教师要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提炼,巧妙的将问题向学生抛出,让学生逐渐形成思维习惯的同时,增加实用的生活技能。总而言之,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灵活运用以上方法,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并取得不错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谭颖.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艺术及实践[J].智能城市,2018,4(12):158.
[2] 黄俊蓉.巧妙设疑 睿智发问[J].学周刊,2016(0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