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东培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逐渐得到教师的重视。文章就此围绕着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开发展开讨论,先是分析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然后阐述了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科学设计信息技术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关键词: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 课程设计
如今,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逐渐趋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加大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研究的力度,不仅有利于教育行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课程教学的改革。在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中,教师应当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核心素养内涵,科学设计信息技术课程,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一、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信息意识。主要表现在:信息感知方面,个体对信息活动中信息要素变化的感知;信息应用方面,为信息获取、加工、交流等;信息观点形成方面,个体对信息的产生、内容、变化等的判断力。第二,计算思维。具体表现为:依据计算机,实现问题的形式化;解决抽象问题,建立模型,进行数据的汇总、分析;利用数字化工具,对信息问题进行迭代、优化;对相似的问题,优化、迁移相关解决方案。第三,数字实践力。具体表現为:数字化学习,能不断适应数字化环境的发展;创新问题解决方式,利用技术工具、数字化理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数字化创新,利用数字化工具形成新作品、新的问题解决思路、新思想。第四,信息社会责任。具体包括:遵守信息社会法规,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维护他人、公共权益;能按照既定的信息社会准则,开展信息活动,并逐渐养成适合信息发展的生活习惯;理解多元化社会中文化之间的差异,尤其是能积极参与信息社会建设。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框架、结构
若要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就应综合分析学科结构、学生特点、社会需求等因素,树立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课程设计理念,并构建信息技术学科体系,设置多元化的课程结构。尤其是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常态的背景下,教师更应重新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框架。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课程目标设计
(1)目标内涵
课程目标是学生学习该课程后达到的目标。严格来说,课程目标还可分为广义目标、狭义目标两种。广义的课程目标能反映国家、教育、社会之间关系的。狭义的课程目标反映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
(2)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课程之一。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应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观点。信息时代,学生不能仅仅拥有信息技术的使用技能,而没有信息意识,无法灵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各种问题,否则对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 第二,丰富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这与核心素养的内涵使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紧跟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一致的。第三,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使其能树立信息社会责任意识,懂得在道德规范允许范围内正确应用信息技术。
2.课程内容设计
(1)课程内容内涵
课程内容是教师教授的知识集合。这些知识在教材中已经被固定。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重组内容、扩充内容、安排内容。另外,课程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一门课程要传授的问题、观点、事实等。结合实际来看,课程内容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基础性。现如今,应试教育已经转变为素质教育,教师应因材施教并保证课程内容深度、广度的平衡,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二,生活性。之所以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主要就是因为知识比较枯燥,且理论性强。因此,教师应引入生活经验,增强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另外,知识本就源自生活。在知识教学中融入生活经验,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并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第三,与学生发展相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存在阶段性、不平衡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应切实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2)内容选择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选择的课程内容应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教学加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首先,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加入相关文化知识、科学精神。或者在讲授信息技术知识时融入最新的信息技术。其次,教师还应加强知识整合,梳理课程知识,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再者,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加强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计算思维的培养。对此,可通过优化计算机操作软件课程内容来实现,设置问题分析教学环节。
3.课程模式设计
课程模式是指在数学思想、数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比较完善的、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活动程序。从根本上来说,课程模式是一种课程范式。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进一步完善课程模式。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树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只有树立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才能在教学中实践这一理念,将其渗透到课程知识点中。第二,体现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此,教师可建立一套全新的培养方案,使信息技术课程能够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做出贡献。第三,将结果评价转换为过程评价。很多教师教授信息技术课只是传授知识,并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习惯以考试为唯一评价标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改变这一观念,积极探索多样性评价,将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结合在一起。第四,选择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课堂教学方法不断增多。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保证选择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学科方法解决新问题,从而使学生所学知识、技能能够用于实践。总之,教师应创设完善、高效的信息技术课程模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下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尤其是教师要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然后,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模式等方面入手,改革传统信息技术课程,体现出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文文,于颖.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J].软件导刊,2019(5):212214+218.
[2]张婷婷.搭建一座从虚拟到现实的桥梁——基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3D课程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19):2830.
[3]李刚,吕立杰.大概念课程设计:指向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课程架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Z2):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