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强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两种思维相互促进,和谐发展,这是广大数学老师的共识。那么,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数形结合”。多年的毕业班数学教学,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六年级的一些应用题,尤其是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如果你用了“数形结合”这种方法去理解题目意思,再难的题也能迎刃而解。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是如何运用“数形结合”这个方法的。
一、整理数据,列表分析
在教学中,我发现对于一些数量关系不太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如果根据题意,把有关数据整理出来,列表进行分析,学生接受得很快,学得很好,尤其是对于那些中下层学生。下面举两个例子。
例1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丹顶鹤,2001年全世界约有2000只,我国占其中的1/4,其他国家约有多少只?
通过审题,让学生理解“我国占其中的1/4”是什么意思,然后把有关数据摘录下来,写成下面的这个形式。
全世界2000只 1
我国 ?只 1/4
其他国家 ?只 (1-1/4)
根据所写进行分析:1份是2000只,其他国家占的(1 - 1/4)份是几只?即求2000的(1-1/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例2 某工厂十月份用水480吨,比原计划节约了1/9。十月份原计划用水多少吨?
通过审题,让学生知道“比原计划节约了1/9”是什么意思,然后把有关数据摘录下来,写成下面这个形式。
原计划用水 ?吨 1
实际用水 480 吨 (1 - 1/9)
根据所写进行分析:把原计划用水看作单位“1”,实际用水就是(1-1/9),也就是480吨。要求单位“1”,用对应量除于对应的分数,就可以求出单位“1”的量,即原计划的用水量。
通过这样列表分析,题意清晰明了,方法一目了然。这种方法对于同类型的分数应用题的解答非常有效,尤其是针对那些中下层的学生。
二、分析题意,画图分析
如果碰到了一些比较复杂的题目,列表分析这个方法操作起来有点困难,而画线段图就能代替这一缺陷了。再难的题目,不管是分数应用题还是复杂的行程工程问题,通过画画线段图,难度系数将大副降低。以下是两个实际例子。
例1 一个粮店运进一批大米,第一天售出3/10,第二天售出余下的80%,还剩168千克。这批大米原来有多少千克?
通过审题,引导学生发现该题的难点是“第二天售出余下的80%”,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第一天售出3/10 第二天售出余下的80%
从线段所示很容易看出:第二天卖了余下的80%,则剩下余下的(1-80%),也就是168千克。根据已经知道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我们可以用168÷(1-80%),求出余下的大米。而余下的大米是总量的(1-3/10),于是,答案出来了。
例2 书店运来一批故事书,第一天卖出的比这批书的1/6少30包,这时还剩7/8没有卖。这批故事书有多少本?
通过审题,要求学生找出本题的关键句子后深入理解,再画出下图。
从所画线段可以看出:还剩7/8没有卖,实际上是卖了1/8,根据题意,就是这批书的1/6少30包刚好是这批书的1/8。于是,方法出来了。
线段图是小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拐杖,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很快地找到准确的解题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还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智力。
三、准确比较,表格分析
这一方法主要适合工程问题里面的实际与计划问题。
例1 化工厂原计划每月用煤24吨,由于改进烧煤技术,实际每月只用了20吨。原计划可以用一年的煤现在可以用多久?
通过审题,可列出这样一个表格:
从表格中很容易发现:不管是实际还是计划,工作总量不变,可以列式得出,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列出式子:24×12。而实际的工作效率知道是20,知道工作总量求工作时间,根据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列出式子:24×12÷20。这样的解题过程,既快速又明了,学生接受起来还特别快,反应不错。对于比较复杂的工程问题,此表格依然适用。
例2 某服装厂打算用5600米布做一批校服,原计划每套用布2.8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用布比原计划节约1/14。改进裁剪技术后可以多做多少套校服?
通過审题,先求出实际每套校服用布为2.8×(1-1/14),列出下表。
认真观察表格,方法显而易见。
实践证明,“数形结合”对于难易程度不同的应用题都适用,希望我的这点浅见能得到同行们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