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饮食文化影像传播机制研究

2019-09-10 07:22朱晓琳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15期
关键词:饮食文化

朱晓琳

【摘要】在利用大数据进行文化传播的时代背景下,学术界对于苗族饮食文化的传播,尤其是影像传播的研究尚不完善。本文从影像传播的机制研究入手,阐释贵州苗族饮食文化的传播与研究现状,弘扬苗族饮食文化,促进贵州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经济的发展繁荣。

【关键词】贵州苗族;饮食文化;影像传播;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地区间不同的饮食习惯,反之,不同的饮食习俗也反映了不同地域的历史风貌。在贵州众少数民族中,苗族以其特有的饮食文化,对弘扬贵州文明乃至中华文明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挖掘和传播贵州苗族饮食文化一直是专家学者研究的热题。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影像传播对发展民族文化的推动作用愈发凸显。具体而言,影像传播以声音、图像为主要媒介,在运动的时间、空间里生动直观地反映少数民族文化,并通过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呈现民族文化的价值,扩大民族文化的影響范围。因此,本文将立足影像传播,阐释贵州苗族饮食文化的传播现状,以实现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目标。

1. 贵州苗族饮食文化的传播现状

随着“一带一路”进一步打开国门,文化发展越来越成为应对文化竞争,发展民族优势的重要战略选择。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发展要重视、要自信、要创新、也要辩证看待。《贵州省十三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围绕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促进文化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群众脱贫致富。而在这当中,苗族饮食文化对贵州文明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可以说,贵州苗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对贵州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而传播正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当前在传播领域最具创新性的,就是影像文化。影像传播以图像和声音为媒介,在运动的时间、空间里传递信息,把图像、颜色、文字、声音等因素叠加起来创造了一种直观传神的艺术形式。以苗族文化为例,现在我们可以了解到相关的画册、读到相关的文献书籍、听到悦耳的苗族山歌、欣赏到优美的苗家舞蹈,但这些都是独立而又有时空限制的了解途径,我们很难一次性全部了解到。而影像传播可以做到。影像文化以其独特的市场化运作、多元化内涵,实现了文化的规范化传播,成为互联网时代文化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看来,学术界对苗族饮食文化的研究大多是围绕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文化产业资源开发等方面,从传播学角度出发的相对较少,更不用提影像传播角度。据不完全统计,在已出版的有关苗族饮食文化并涉及文化传承的著作中,如石莉芸等编写的《苗族》、滕建甲等编写的《苗家养生秘录》、周光大的《苗族历史与文化》、熊玉有著的《苗族文化史》等,所描述的也都是有关苗族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并没有直观阐释该文化的传播现象和传播过程,我们必须加以归纳总结才能提炼出相应的结论。对于影像传播,笔者在知网中输入“贵州苗族饮食文化的影像传播”进行检索,并未搜索出相关资料,而在读秀学术搜索中输入相同字样,也没有得到任何文献,终于在缩短关键字为“苗族饮食文化传播”时,检索出一篇来自贵州省民族研究协会的名为《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文章。可以想见,目前国内对于贵州苗族饮食文化传播,尤其是影像传播的研究尚不完善。而关于苗族饮食文化的影像作品,大多是纪录片,传播形式较为单一。在当今文化市场上,由于缺少完善的研究体系的引导,这些作品虽然在一定时间段内有一定程度的传播作用,但作用十分有限。由此可见,贵州苗族饮食文化的传播机制研究尚有很大发展空间。

2. 苗族饮食文化影像传播特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传播渠道

包括新闻媒体平台、视频播放平台等在内的线上传播媒介和包括电梯间视频广告、LED视频广告等在内的线下传播媒介的融合使用,提升了苗族文化的大众认知度。尽管传播方式比较多样,但总体而言,饮食文化相关的传播内容还很少,如贵州省苗族学会在2011年建立的《中国苗族网》,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苗族特色文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苗族文化的发展,但其中关于苗族饮食文化的影像作品甚少。

2.2 传统媒介与现代化网络媒介共发展的传播手段

以电视为主要载体的影像文化在进入21世纪之后发展受阻,尽管电视依仗政府或集团丰富的社会资源,媒体地位仍然较高,但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电视受众群体逐渐缩小,自媒体平台对苗族饮食文化传播的作用日益突显。以抖音为例,其传播高效迅速,传受双方互动性强,且进入门槛低,有平民化、个性化的特征,但不足的是,以个体为主,恰恰会使信息传播碎片化,并且普通的抖音用户缺乏技术,会拍摄饮食文化相关的视频,可内容简单,往往流于浅层。

2.3 族内与族际相结合的传播范围

贵州苗族饮食文化的影像传播还在于本民族内部和各民族之间,范围广泛全面,以至于有一定知名度。但缺陷也很明显,就民族内部而言,传统的家族传承和本土学校的教育行为,比如家庭节庆录像和黔东南部分学校在每年十月初给学生布置的与苗族饮食相关的作业,并不是正规完备的制度化建设下的产物,具有偶然性;就与其他民族而言,影像传播的内容和途径还很少,比较出名的就是《舌尖上的中国》,但也仅仅使部分美食的知名度有所提升。

3. 影像传播机制改进策略

苗族饮食文化是世世代代苗族人根据地方特点摸索积淀而成的,具有独特的空间格局和文化风格。虽然目前苗族饮食文化正通过各种既有的影像传播机制而不断地宣传、发展着,但是不得不说在这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3.1 丰富传播内容

《舌尖上的中国》使我们看到了影像传播对于美食文化推广的作用,也使国人认识了苗族的腊肉、酸汤鱼等,但苗族饮食及其背后的文化习俗不仅于此,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挖掘、传播。

3.2 提高自媒体媒介利用率,充分发挥自媒体平台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除了普通个体用户,专业的团队和组织也可以利用自媒体播放平台等进行文化传播。在技术的推动下,文化传播的渠道日益多元,绝不仅限于电视机、大荧幕或各个网站,抖音、微博等自媒体对于文化传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3.3 实现影像传播立体化、全面化

重视影像传播点、线、面的结合,如:点——普通用户。在日常生活或者旅游过程中拍摄苗族饮食短视频并投放到自媒体平台上;线——专业组织、正规的团队,在影视作品的设计和拍摄中,或以贵州苗族为故事背景,或在剧情发展中涉及贵州苗族饮食文化,像电视剧《因为遇见你》讲述的是刺绣文化,《大西南剿匪記》背景是贵州布依族;面——专门探索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社会群体,如贵州省苗族学会开设的《中国苗族网》,就是宣传苗族文化的专业渠道,依此类比,以专门的信息传播门户来推广苗族饮食文化影像资源,将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4.结语

贵州苗族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已经成为贵州乃至中国的文化标签之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贵州苗族饮食文化的影像传播机遇与危机共存。总之,在促进贵州地方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发展研究贵州苗族饮食文化的影像传播机制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贤娟、张婷婷.贵州苗族饮食文化及其传播策略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6.

[2]贤娟.苗族传统饮食文化族内与族际传播模式研究—以贵州苗族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8.

[3]崔柳、吴道锷.陈婧姑文化传播机制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刘彤、曹典.影像传播视阈下的传统文化“传播价值”研究[J].当代电视,2019.

[5]王倩.河北省旅游文化新媒体影像传播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24.

[6]许桂香.浅谈贵州苗族传统饮食文化[D].凯里学院学报,2009,27(5).

[7]马超.贵州苗族饮食民俗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8]许桂香.贵州苗族传统饮食文化及其发展对策浅析[D].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

[9]焦素娥.影像文化特征、功能与意义[D].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10]蒋继华.论消费时代女性身体图像对审美意象的消解[D].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1]贵州省政府.贵州省十三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R].2017.6.

[12]十九大文件起草组.十九大报告[R].2017.10.

猜你喜欢
饮食文化
功能炊具设计之我见
我国少数民族饮食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四川羌族饮食文化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从方言词汇看乌鲁木齐地区回民的饮食文化
从中西饮食文化看文化差异
陕北“饸饹”与潍坊“和乐”饮食文化初探
陕北地区民族交融及对其饮食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