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

2019-09-10 07:22:44唐上观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16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德育教育德育

唐上观

【摘要】 “立德树人”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立德树人”的落实的有效方法是德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通过课程讲授构建学生对“爱”与“美”的认识;和习惯的养成。本文研究了信息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和提出实施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德育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6-017-02

0

一、问题提出

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中学生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浓厚的兴趣,因此学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时要讲究方法,不应以“说教”为手段,而应以“渗透”为策略,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渗透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德育的熏陶,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化,中小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沉迷网络,由此引发的青少年因网络犯罪的事件逐年上升,尤其是青少年的信息犯罪更是令人担忧。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的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能多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信息德育意识呢?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又该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信息德育教育呢?这正是要本文探讨的内容。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德育的原因

青少年发生网络犯罪的原因可能是:第一,学生对技术应用认识的偏差,技术可以造就文明,也可以毁灭文明;学生的心理特点喜欢尝试和挑战,所以学生往往只重视技术,而忽视技术所存在的文化环境,于是有些学生就利用技术进行了信息犯罪。第二,网络信息的错误导向,致使许多学生沉迷网络,失去理智、走向犯罪的道路,特别是不健康的网站和暴力倾向的游戏,学生的思想单纯,防范意识淡薄,容易被错误的信息所迷惑。第三,信息德育不够健全,许多安全漏洞使少数人获得利益后,影响整个网络世界,执法不严也让学生散失德育意识,导致信息德育无法普及和难以执行的局面,日前的“流氓软件”的界定才刚刚发布,处理此类事件还无法可依。第四,教育无管制是德育犯罪的根源,学生希望通过微信、抖音和快手等软件进行交友和展示自我,过早涉及成年人的世界,对虚拟化的网络感到好奇和新鲜,慢慢地深陷入其中,难于自拔。久而久之,对网络的沉迷和依赖,使学生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进而导致学生心理缺失,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信息课堂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意义

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实施德育教育的目的。学生可塑性很强,正是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德育观的重要时期。为什么需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加强德育教育?首先是学科教学的需要;新课程活注重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学生联合会要有信息安全意识,课程中多处提到相关法律知识,如密码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安全条例等法律知识,学科教学是信息德育的主要内容。其次是课程理念的要求;现在国家教育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其中的信息社会责任就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因此,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德育意识,学生是未来信息化社会的人才,社会信息化需要有信息德育意识的人才。最后是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校园、和谐课堂,使中小学成为自由的主体,这需要德育意识来维护和监督,民主德育的安全信息环境是信息社会的文明标志。

四、信息课堂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德育教育呢?通过课堂实践研究,发现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不需要局限在某一个时间,我们可以在所要讲授的学科内容中努力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或渗透点,在向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将法律知识自然地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中。

1.结合课堂实践,巧妙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有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只要学习内容允许,就可以结合德育教育进行课堂教学,不用拘泥于某一堂课,例如在网页制作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加强了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要求学生摘录的文章要注明出处,对于版权保护的图片,不能随意转发,对于未经授权的软件不能私自提供下载。有比如在图像处理的章节中,学生喜欢恶搞,学生喜欢把同学的照片进行P图,这些内容中可以普及学生的肖像权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加强学生的文明养成。

2.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有效引导

学生对网络游戏、微信、抖音等软件都很感兴趣,对信息技术本身的内涵的并不在意,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渗透德育时就需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进行引导。为了不让学生染上网沉迷网络和抖音等,在讲授《走进互联网》一课时,我把互联网上的各种违法教育视频下载下来,一边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一边进行德育教育。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就是我们用之不尽的知识宝库,用不好就会成为违法、犯罪的工具。通过典型案例教育,让学生吸取更多正能量,从接触网络到使用网络都能感受的网络的好处,避免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3.创建学习实践的环境,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自律的习惯

在网络中小学生处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由于缺乏监管,学生在信息交流及对事物处理和评价的方法、模式等都发生了一定变化,常规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已经不足以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比如,平时上课时学生的作业都是上传到教师机一个共享的文件夹里,而有一些同学自恃计算机水平高,通过网络,随意删除别人的作品,或盗取他人作品修改成自己的作业,表面上可能会认为是小孩子恶作剧,然而这样的行为潜在很大的危害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阶段,一旦养成不文明的习惯,不单止影响自己健康成长,更严重的是对日后社会构成威胁。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就是这个道理,现在可能只是到别人的电脑里取一些作业,明天可能就是到别人的银行帐户里取一笔金钱;现在可能只是恶作剧,删掉一段文字或一幅图画,明天可能就是真做实干,到别的企业里毁掉一批数据或资料。发现上述的行为,我是严厉批评的,让他们认识到这样做不是炫耀技术的途径,而是不道德的行为,并且有可能今后走上犯罪的道路,帮助学生建立起了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增强了他们的网络德育和网络道德观念,提高是非的分辨能力,使其网上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

4.坚持长期教育,让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的方方面面

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德育教育要需要长期的灌输,需要在多种环境中以多种形式进行教育,让学生意识到道德和德育在不同程度上的危害。在开学第一堂课中,教师就得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养成课前检查,课后关机和把物品摆放整齐的好习惯,严格要求学生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站;不涉及违反党违反国家的言轮,在硬件和软件方面,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尽量少让学生无谓的聊天和游戏,要求学生不在网上乱发违法的信息,全面提升德育意识。在新课程中,只要信息教学中涉及德育内容,教师就应该抓住机会进行教育,当然,教师自身也应该加强德育内容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德育意识。

五、总结

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有制度、有安排、有计划、有对策,应该从学生们的兴趣出发,通过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但德育教育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努力来完成的,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问题。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教学中不但减轻了学校德育教育的工作量,同时又能让学生在学科教学中不断的增加自己的德育知识,做到生活中处处有德育,德育处处有课堂。因此学科教师需要以新课程为契机,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长期开展德育教育,使学生信息课堂更真实、更自然,使学生能健康文明地使用信息,使信息社会更加安全、更加和谐、更加幸福。

[ 参 考 文 献 ]

[1]李美英.浅谈法制教育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J]《教育界》,2011(8):173-173.

[2]赵海油.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J]《小学科学:教师》,2012(1):143-143.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德育教育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20:01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5:01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