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国
【摘要】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堂教学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开发者,需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要求更新理念,自觉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等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甚至有走入歧途的可能。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误区 改革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7-059-01
一、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困惑与误区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枯燥的数学理论与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及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去旅游景点买门票”、“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2.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让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显然提问式教学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有效手段,但两者不是等同的.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没有悟透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
4.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但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老师们听的示范课、公开课逢课必有多媒体课件,好像没有计算机的应用就不是新课程改革。于是,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这样的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
二、认真学习,加强研究,走出误区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是走出误区的保障
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上,要以“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进取思想为指导;在教学艺术上,要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在教学改革上,要认真研究,结合实际走“用中求实,仿中创新,先死后活再提高”的逐步发展的路子。把学习、教学、科研融为一体,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
2.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和意识,是走出误区的根本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只有彻底摒弃陈腐僵化的教学思想,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探索教学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生命力。
首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如(1)重视过程观念:数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发现的过程,把怎样思考、为什么这样思考的道理及曲折寻找解题途径等,准确、鲜明、深刻地展示给学生;(2)反馈矫正观念:没有反馈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是脱离实际的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要的频率的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的帮助。
其次,要增强新的教学意识。如(1)课程意识:要实施好新课程,教师必须认真解读《数学课程标准》并用以指导我们的教学,《标准》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内容的范围要求;二是知识点的层次要求。目前教学中超内容范围的较少,而超知识层次要求的较多。(2)目标体系意识:义务教育每节课都有认知目标,目标制定要具体化,目标实现程度要清楚,便于測量、评价。(3)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自觉运用和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真正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里的参与主要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特别是差生参与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走出教学改革的误区,真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真正构建高效课堂。
[ 参 考 文 献 ]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现代教育思想》邢永富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