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奎
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提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阅读能力是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必须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而思维导图正是引导中学生深度阅读的良好工具。
关键词:核心素养 深度阅读 思维导图
一、深度阅读——语文阅读现状的要求
自全国小学和初中统一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后,教材主编温儒敏就成了家长和老师“追逐”的对象——语文到底怎么学?高考语文怎么考?
温儒敏透露,语文高考试题在阅读速度、阅读题量方面有很大的改变:①2018年高考卷面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学生阅读速度必须提高;②阅读题量也增加了,2018年要做完的题量,比前一年悄悄增加了5%~8%。
中高考阅读题量在悄悄增加,阅读范围在扩大,要求必须提高学生深度阅读能力。
科技、历史、哲学什么类型的阅读内容都会有,要求也远远高出了语文平时教学水平。也就是说,只看四大名著和《读者》,只看所谓课内教材,别说高考语文,就连中考语文都将应付不来。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中,师生、家长、学生抱怨学习任务重,根本没有时间阅读,更何谈深度阅读?
可面临的现实是,如果现在不阅读,你就根本应付不了新高考。
因此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是目前语文阅读现状的客观要求。
二、深度阅读——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语言能力及其品质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其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可以用一张导图来呈现:
从现代心理学看:人的素养是后天学习获得的,即学习结果。同理,语文核心素养是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的。
学习结果的获得存在规律,语文核心素养的获得也有规律可循。一定学习结果的获得需要一定的学习内容(学什么)、学习过程和学习条件(怎么学)。
语文核心素养的习得符合现代心理学有关学习原理。从学习分类看:语言建构与运用属于基本技能;思维发展与提升属于认知策略;审美鉴赏与创造属于高级技能;文化传承与理解属于语文知识。
新的语文高考更加注重语文高级技能的考查。如2017年语文考试大纲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范围: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因此,为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需要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广泛阅读。
三、深度阅读与思维导图
深度阅读对个体发展意义重大。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阅读可以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强大、丰富的精神世界,使生活更加丰富、生命更富有意义。
什么是深度阅读?深度阅读,就是不断向深处、高处、远处拓展,获得更多的阅读享受。
深度阅读有三个步骤:一是寻找知识联系,二是探索概念背后的深层逻辑,三是多场景应用。深度阅读是系统化的阅读,多角度的阅读,深层次的阅读。
深度阅读的本质在于深度理解。
思维導图有助于学生深度阅读。思维导图是思维可视化的一种工具,“利用思维导图,你可以有效地提高记笔记的效率、提升你的记忆力、增强你的创造力,并使你做事时充满乐趣”。
思维导图是深度阅读的良好训练工具。《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思维导图,清晰地表明文章写了什么(一滴水的行踪:从玉龙雪山到融入金沙江水)、怎么写的(叙事角度、移步换景、详略安排、语言运用)以及为什么写(内心的热爱),将文章结构、阅读思维、情感表现用可视化的图形展示出来,理清思路,简洁明了。
四、深度阅读策略
1.前阅读的问题设计
前阅读指课堂教学前的自主预习。高中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教师在预习阶段要善于从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的角度引领学生。预习问题的设计要由教师的预设过渡到学生自己的独立设计。预习阶段可以围绕文章审题和文本结构设问。采取问题导向式方法,实现第一层粗浅阅读。
如指导学生复习《大自然的语言》,问题设计如下:
快速阅读课文,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①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②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③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④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再如阅读新版《动物游戏之谜》,问题设计如下:
这篇科普说明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中列举了哪些动物游戏?科学家认为动物的游戏有哪几种类型?科学家对动物游戏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文章最后对动物游戏之谜下结论了吗?
上述一般化的问题设计固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是如果用思维导图来设计如下问题,学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进入深度阅读。预习阶段的四个问题设计如下:复习初中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回顾说明文特点;定时速读文本,找到动物游戏的“谜底”;用思维导图形式绘出文章结构图谱;搜集相关资料,探寻动物、植物世界之谜。四个问题由浅入深,为实现深度阅读做好了铺垫。
2.中阅读的导图交流
中阅读指课堂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用思维导图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深度阅读。
①用表格形式设计知识导图,梳理文本结构。
②思维导图不但可以训练学生梳理文本结构的能力,其分支还能够训练语言提炼能力,思维导图绘制能够训练逻辑思维,课堂交流能训练口语表达能力。文本阅读引导学生绘出思维导图:明确动物游戏现象(举例典型),分别从时间、空间、种群不同等角度列举;对于动物游戏原因,提出四种假说,分别是演习说、自娱说、学习说、锻炼说;动物游戏之谜(问题解决),提出科学家需要不断探索的严谨科学精神。
图1:文本粗浅阅读的内容把握,清晰地展示出《动物游戏之谜》的主体内容。
图2:表达方式导图,思维开放启发,读写结合,促进深度阅读。
3.后阅读的导图影响
后阅读指课堂阅读学习以后的再阅读。思维导图的运用使语言表达层次分明,影响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学生后续思维导图意识影响后续深度阅读习惯的养成。
学习《动物游戏之谜》,深度思考下列问题:①科普说明文与生物学科课本中的动物知识介绍,同样是说明,其联系与区别在哪里?②科学家有义务写好科普说明文吗?③怎样才能写好一般科普说明文?④选择自己喜爱的研究,写一篇科普说明文。
问题①从内容和语言运用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问题②从情感、责任感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问题③从学会合理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问题④从个人志愿、写作训练的角度引导学生知行结合,养成良好的深度学习习惯。
部编版语文新教材突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重视阅读与积累,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加强了课外阅读的延伸和名著选读的扩展。教育专家们明确表示:“目前使用的新教材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语文科目而言,在应试升学的角度上,未来是“得阅读者得天下”,有人甚至说“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了”。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深度阅读为王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了。
高中学生学会运用思维导图方式深度阅读,养成自己和文本“对话”的习惯,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建立清晰的知识网络,培养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够更好地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思维导图[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