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学习模式,也是一种管理模式。本文以“李亚玲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学习小组为例,从目标、行动、思考三个角度,谈构建“学习共同体”对促进教学的交互性、增强学习成员的教研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教学水平的层次性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小组学习 分层落实
“學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或译为“学习社区”,是支撑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平台,是信息时代知识创生的社会基础,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新型学习模式,也是我们工作室目前正在试行的管理模式。李亚玲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现有22名成员,人数较多,不便管理。领衔人将成员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内设组长1人,副组长2人,成员2~3人。如何在小组内做到分层学习,有效开展活动,实现“组长带头”与“成员参与”的有机统一呢?
一、目标——我们想做什么
我们小组现有成员6名,按职称来分,高级教师1名,一级教师2名,新教师3名。小组里教龄在15年以上的是我们三位组长(组长:李敏,副组长:张瑞聪、韦霞君),教龄在5年以上的有张小燕和徐娟,最小的是工作才3年的余征宇。小组成员的配置比较合理,有经验型的,也有创新型的,小组内的引领和学习都能积极发挥和调动。
1.我们的成员
根据一年多时间的接触,现对小组成员做个简单的分析。
张瑞聪属于沉稳型的老师,是我们小组风格——“中规中矩”的典型代表。她的课我听过,在设计上无可挑剔,但她在课堂上有些拘谨,不敢随意妄动,也不敢轻易露出笑容,步调收敛,活动范围以讲台为中心。在我看来,她的课过于稳,甚至不会出一点错,这是她的优势,但同时也是对她的束缚,要允许自己出点错,在错误中矫正、前行,由内打破才能真正成长。
韦霞君性格不算活泼,但也绝不呆板,执行力很强,做事有自己的思考。她的课堂,理念新颖,风格清新,能和孩子打成一片。唯一不足的是她气场不够,可能是太文气的缘故,说话轻声细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是我们追求的,但在工作室送培送教活动中很难调动学生,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仍需调整,让自己“高调”起来,强大起来。
张小燕活泼热情,对人倾其一片真心,不计回报;做事积极,反应快,有悟性。如果能将生活中的生动有趣付之于课堂,再辅之以一定的内涵,那就完美了。
听过徐娟老师的两节课,两次她都是把设计摆在讲台上,但依然紧张,语言表达不顺畅,我觉得原因应该是没有在备课上做足功夫。当然,对于教龄不足5年的新老师来说,习作指导课确实难为她了。所以,要进步,光有热情还是不够的,更需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
余征宇的课听过一次,是阅读课。设计上挑不出什么毛病,课上的呈现也比较完美,无论语言,还是应变,个人素养高,这是新教师所缺乏的。但她同时有着新教师共同的毛病:教学设计大于学生。让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是她目前急需改正的。
2.我们的研究
自小组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在做《利用绘本提高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课题研究。绘本写话课,我和韦霞君老师都上过,并到其他学校进行了交流。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效果,那就是听过绘本课的老师对绘本产生了一些兴趣,觉得用绘本来教学生写话比较有趣,学生也很感兴趣,至于说愿不愿意在课堂上也尝试这样教写话,似乎很少。小组研究的这个主题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二、行动——我们怎么做
小组成立后,我们确定了研究主题,以教研促管理。组内成员大多第一次接触绘本,对于绘本和写话更是一头雾水。为了让大家尽快了解、掌握小组研究内容,我们从网上找了许多名师的教学实录和视频推送到小组群里供大家学习。从窦桂梅老师到曹爱卫老师和何捷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视频,这几位老师在绘本研究上由推荐绘本阅读转向绘本与写话,有实例和理论的支撑,更易于初学者模仿。在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开始在课堂中寻找方法。
1.组内示范课
组内韦霞君老师在经开区学校工作,市区的教研氛围浓,学习机会多,使她对于绘本有所了解和接触。于是,笔者安排她准备一节绘本写话课给大家做示范,她当时选的绘本是《母鸡萝丝去散步》。《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一本外国经典图画书,作品色彩明媚,故事幽默,深受儿童的喜爱。绘本里的文字非常简洁,可以通过对画面的想象来丰富文字的内容。韦老师在备课时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教学设计中围绕“观察”和“想象”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并借助一张图的重点指导教给学生讲故事的方法,带领学生结合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形式带学生在故事里走一遍。
在观摩了这节绘本写话指导课后,我们集中讨论了绘本在写话中可以利用的语言训练点,如内容补白、故事续写、句式模仿等,确定了指导学生语言表达的方法,如观察、想象、推测,梳理出了利用绘本指导写话的初步环节:情境导入—指导说话—落实表达—展示作品—点评修改,为小组活动的开展明确了方向。
2.组内分工
在小组活动中,我们为了某一个问题的设置会有语言上的争论、思想上的碰撞,但在研讨中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实惠就是赢得学习、获得进步。老教师可以学习新教师的理念和方法,新教师可以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和优势,每个成员身上具备的优秀素养都可以拿来借鉴,最新的教学思想和最实用的教学资源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
为了更好落实小组分层学习共同体的任务,小组在课堂教学扎实有效上提出“三个一”要求:一个教学目标的定位,一个重难点的突破,一个简约有效的方法。其目的是精简教学内容,追求最高的教学效率。在全员参与磨课时要做到组长统领有方,成员分工有序。组长负责整个课堂环节的安排和时间的把控,张瑞聪老师承担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明确合理,韦霞君老师负责推敲教学重难点的安排恰当与否,新教师负责厘清教学思路和指导方法。评课时各自把看到的问题提出来讨论、修改,做到推翻和重构有据可依。最后把这些建议集中反馈给授课教师,为后期的设计修改提供有力的帮助。
3.在磨课中落实送培送教活动
工作室的主旨是通过送培送教活动来提升我县语文教师习作教学的能力,小组的工作任务也以此为中心。在每学期的工作任务中,小组要承担一两次送教活动,每个成员都有相應要完成的任务,有人负责上课,就有人负责讲座,形式不同,目的一致。
小组成员大多分布在全县各地,要实现面对面的教研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们把很多次的交流、研讨集中到网上去进行。一节示范课从选课到设计,雏形都是在网上产生的。设计成形后,一般会有三次课堂磨课,集中评议,针对设计重难点是否关注学生言语表达的实效性提出修改建议,逐步完善教学设计。执教者在修改过程中需要团队给予答疑解惑,这也同样借助网络实现。
在每次送课之前会先安排一轮网上磨课,让执教者自己熟读绘本,试着解读绘本,找到绘本中可供学生写话的切口,再进行教学设计,随后上传电子绘本和教学设计,小组成员集体评议。这样一轮下来,执教者对于绘本写话课才算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的正式磨课,就是实战训练了,我们会根据学情再次进行教学环节和策略的调整,直到学生真正在写话上有所得。
在绘本写话的设计之初,我们也走了许多弯路,比如,把写话课上成了欣赏课或阅读课,一节课训练写话的点达到三个之多,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训练要求不明确……所以,磨课之后的评议,我们做得非常细致,会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交流,从导入环节到这节课的重难点,再到后面学生的练笔和反馈,都是一个环节定稿,再往下一个环节进行。这样细微地分析,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但对于新手却相当于一次学习,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组成员徐娟老师是个教龄不足五年的名副其实的新老师,在第一次执教绘本写话课时,对文本的解读发生偏差,这是很多新教师容易犯的错误,拿到教材后立即进入设计环节,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绘本写话教学和语文教材的处理方法是一致的,先要读通读懂绘本,梳理出主题,再去寻找、发现绘本中的图画或文字中可以用来指导语言训练的切入口,以绘本为例,拓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我们将这个绘本进行了重读,厘清故事的前因后果,确定这节课的设计环节。
徐娟老师在第二次执教绘本写话课上已经能做到独立完成设计,在情境创设上有了属于她自己的方法。小组分层学习共同体将原来的单个学习方式化为集体学习方式,这种合力促进共同体与个体同步发展,让教师的成长更加高效。
三、成长——我们思考什么
目前小组研究的写话课题,对于年轻的老师是个挑战。小学语文目前的主流应该还是阅读课,习作课只是近几年才开始受到重视,在教材中的地位并不高。要想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起来,单单走习作或写话这条路毕竟还是不够,阅读教学是年轻教师必经之路,这就需要双管齐下,打好阅读课的基础,才能为习作教学提供更好的保障。
利用绘本来教学低段写话,最根本的一点是利用绘本激发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写不是目的,写得好更不是我们要实现的目标,我们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喜欢上绘本——图、文字、意境,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产生言语的表达,对写话不再有畏难情绪。这是我们目前需要努力的。
小组分层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模式在整合优化上有其独有的优势,为工作室的管理提供有力保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1.组内成员的任务分工过于单一,成员缺少存在感,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干自己的事。每个小组两名副组长局限于组长的管理之下非常被动,并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个人优势。应明确任务分工,细化工作内容,拔高要求,做到1+2>3。
2.分层学习在小组内要完善考核制度,做到每学期每人要完成相应的工作量,做到分层落实、分层考核,不能以集体任务代替个人工作量。建议确定组长考核制,由组长考核副组长,副组长考核成员,确保每个成员每学期都有机会参与到工作室的活动中去。
3.小组内活动目前多是组内形式为主,在自己的圈子里转,缺少组外的指导和经验参与,处于自己摸索的状态,不利于长远发展。应加强与其他小组的合作学习,或是邀请相应专家进行把脉和调整,实现小组之间的融合和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