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薇
摘 要:小学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成年人之一,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更加受到关注,而班级管理的难度也由此进一步提升。为此,小学班主任必须有效使用合理的沟通手段,以取得良好的班级管理成效。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沟通;班级管理
在小学阶段,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成年人之一。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所遭遇到的问题也自然是复杂多变的。而为了取得良好的班级管理效果,班主任就必须与学生构建起平等、高效的沟通渠道,以利用沟通艺术来推动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沟通艺术运用的重要价值
1.顺应新课改需求
在小学阶段,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身心发展都尚不成熟,因此需要教师更多的关爱与照顾。在此过程中,班主任承担着主要引导的工作。这意味着小学班主任必须全面了解以及把控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生活状态,以在学生出现任何困难时能够及时提供帮助,从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
2.有利于因材施教
良好的沟通能够构建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促使教师打开学生的心扉,及时聆听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这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强化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所呈现出来的学习状态与生活状态也全然不同。教师需要运用合理的沟通手段来准确把握他们的内心思想,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来制定沟通策略,以此推动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
3.有利于班级团结
小学时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学生不仅仅需要吸收大量的文化理论知识,也同时需要学习如何为人处事。而小学生本身的认知能力与处理问题的能力非常薄弱,且容易产生矛盾争执。这就需要班主任及时调停,帮助学生化解矛盾。而沟通艺术的有效实施能够帮助学生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班级氛围[1]。
二、班级管理中的沟通策略
1.保持宽容的态度
小学生本身年龄较小,心智发展尚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因此会时常犯错误。比如与同学产生矛盾,在课堂上做一些小动作,甚至捉弄老师等等。小学班主任必须了解学生的这一身心发展特征,并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维持着充足的耐心与爱心,以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迈进。
教师一定不能体罚学生,以至于给学生带来童年阴影,而是需要尽可能地使用口头教育。在训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态度与语音语调,多多使用温和的、引导性的、或者鼓励性的语言来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从而首先认知到自己身上的错误。教师不能仅仅依据一个学生某一方面的表现就对学生进行判断。比如有些平时调皮外向的学生与性格内向的学生发生矛盾,大多数教师都会认为是前者的过错。而事情到底是如何发展的,有些班主任却连问都不问就自己下了判断。为了避免这种问题出现,班主任一定要维持着平等以及客观的态度。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学生产生了问题,教师都需要耐心听取他/她的想法,极力还原事件的本貌,从而消除学生的恐惧不安,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发展轨道。
2.爱护学生
学生们都是祖国的花朵,而教师是灌溉花朵的园丁。这意味着小学班主任必须树立起端正的职业态度,做到真正关心并且爱护自己的学生。为此,教师需要放下自己身为长辈的架子,尽可能地与学生打成一片。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更加需要注重学生的内心变化,以避免让学生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冲击。为此,教师可以组建班级微信群,QQ群,主动与学生在课后进行交流,或者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老师。对于学生们所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班主任都需要尝试着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种交流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距离会得以进一步拉近,班级管理工作也将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3.重视与人沟通的技巧
班主任是直接与学生进行接触的一线教学工作者,因此教师所呈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与处事方式也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造成影响[2]。对于不同个性的学生,班主任需要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例如针对那些本来就较为优秀,但是容易产生骄傲情绪的学生,教师需要让他们时刻反思自己,以避免“骄兵必败”的情况出现。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差,容易自卑的学生,教师则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与鼓励,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自信心。对于那些性格过于外向,时常调皮捣蛋的学生,教师则需要使用稍微严厉一些的态度来规范他们的言行,以避免让这些孩子走上歧路。这种因材施教的沟通方式能够充分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有效解决班级管理过程中呈现出的种种问题。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班主任需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依据学生的身心变化来及时调整班级管理模式与教学目标,并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沟通方法,以有效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長。
参考文献
[1]兴义市清水河镇泥溪中心小学 彭芝燕. 小学班主任如何进行班级管理[N]. 黔西南日报,2019-07-10(007).
[2]刘江艳.班级管理沟通艺术新探[J].中国农村教育,2019(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