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舒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立十余年来,与基础教育课程相伴相随,对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颁布,更加明确了课程的性质和学科地位,细化了课程实施要求,打开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新局面。
关键词:全学段 综合素质 活动方式
2017年9月25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正式颁布,深入推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开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新局面,具有深远的意义。它肯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和学科地位,进一步阐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途径与方法,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指明了方向。
十几年来,我与这门课程相伴,经历了从“无纲要到有纲要”,从“无经验的摸索到有教研团队的合作”,先后使用过中央教科所、安徽省教科院编写的两种版本的资源包,并有幸参与了安徽省教科院资源包的编写工作。随着执教经验的积累和理论学习的深入,自己对这门课程也有了一些思考,下面谈谈自己研读《纲要》的几点体会。
一、“全学段”覆盖“实践育人”
《纲要》中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全学段”的提法是首次。首都师范大学陈树杰教授指出:“目前中国中小学课程大部分分段而治,缺乏整体规划与设计,没有整体课程设计,这可以说是缺憾,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中国家的设计课程相比,我国明显滞后。”《纲要》课程设置的全学段覆盖,既是亮点,也是学科体系的完善。这也体现了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奇趣的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神秘的自我发展和人际交往都是学生探秘的空间,每个阶段的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需求产生问题意识,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去实践、体验、体悟与体认,彰显了实践育人的目的。
低段学生有着丰富的感知,在考察探究活动中常常给人惊喜;中、高年级段的学生在社会服务和职业体验等活动中,会有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在《不同用途的纸》的研究性学习中,不同学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认知、不同的思考,甚至一、二年级的孩子问题意识更强烈,一年级的孩子发现可以吃的纸叫糯米纸,三年级的孩子发现食盐包装纸其实是“纸塑”,五年级的孩子发现不同的纸透光性、防水性、韧性大不相同。不同学段的孩子,通过“问题生成—合作探究—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展示成果”这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为自己的学习经历增添了丰富多彩的一页,教师往往是给他们一个“出口”,激发探究的兴趣,提供表达的途径,评价他们的活动,在实践中育人。
《纲要》中提出的社会服务类的志愿劳动研究性主题,每个学段的孩子只要事先准备好,带着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任务去实践体验,都会有很大的收获,都会增加宝贵的成长经验。我指导的学生,在不同的年级段,参加过不同的实践体验活动:体验过合肥南站“红枫”志愿者服务活动,感受到助人为乐和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春节期间向社区居民宣传过禁燃禁放,体会到了当代少先队员的责任担当;定期去“老人之家”为孤寡独居老人送去慰问和节目,体验感恩和回馈;参观新建成的垃圾分类站,知晓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和必备常识……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特点,设置不同的志愿者服务主题活动,从设计、发放调查问卷,小组合作形成活动方案,到撰写活动体验,生成活动小论文,学生们不仅很感兴趣,加强了小组合作意识,还彰显了“活动即课程,课程中育人”的亮点。
二、补充学科课程,共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年轻”的课程,常被教师误解成学科课程中的活动课。《纲要》明确指出了这门课与学科课程并列,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课程的活动主题来自生活,源于学生发展需要,确定研究主题之后,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解决问题的时候要运用学科课程的知识,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又是对学科课程的拓展。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以教材为载体实施,因此教师可以自主开发课程内容,这可以把孩子们灵感的火花变成他们感兴趣的一系列自主开发课程。《纲要》附录中列举的推荐主题满足不了学生的探究热情,生活是一本读不尽的书,而课程内容更是取之不竭。
偶然间,我发现孩子们对中秋节的历史、习俗很感兴趣,于是开展了以中秋节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孩子们通过了解节日文化习俗,收集诵读诗词,设计月饼花纹,动手做月饼,讨论月饼盒包装分类等活动,增加了知识储备,升华了对传统文化的情感。
“月饼包装”这个研究主题不断深入推进,同学小组合作讨论设计了学生调查问卷,又担心数据来源不准确,针对家长用“问卷星”平台做了微信在线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大家集思广益,分小组利用各种包装盒,变废为宝,做出了各种家居用品、装饰品。对于实在要丢弃的包装盒和边角料,又进行了垃圾分类的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乐于参与,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纲要》指出,要引导学生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提升。学生文字的解读、收集、积累主要来源于语文课堂,而调查问卷、统计图表的设计、总结来源于数学课堂,还有语言表达能力,辨别、处理资料的能力,设计成果展示的能力……这些丰富了学科课程,弥补了学生某些能力的“短板”,相辅相成,完善了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三、“从学生自身成长需要出发”定活动方式
原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四大领域的提法,《纲要》融合了以往的经验,更加科学地提出了“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具体活动方式,贴近学生生活,从孩子的成长需要出发,让课程推进更加具有操作性。
春游是多数人学生时代美好的回忆,带着目的去游览,是研学旅行的雏形。研学旅行首次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深受学生喜爱,还综合了考察探究、设计制作等活动方式,在研学中,学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学会和他人相处, 在自评和他评中成长。我通过观摩一些以研学为活动主题的课例,发现学生们整个研究过程非常投入和认真,我想,这不是因为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有多逼真,而是学生对研学本身的热情所致,通过主题设立、分工合作、解决困难、寻求帮助等环节的锻炼,孩子们受益匪浅。课堂上原先“纸上谈兵”探究研学方案和内容,一旦有了“走出去,试一试”机会,才是真正的践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是开阔视野的广泛性实践学习,也是学生独特的旅行情感体验。
研学,重在研,不在游。今年,我们学校四年级学生开展了“寻访徽州文化——走进泾县”的研学活动,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研学作为新兴课程的勃勃生机,孩子们喜欢,家长们支持,教师如果能全身心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中,孩子们在研学活动前、中、后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会得到前所未有的丰富和提升,对于孩子而言,那是不可估量的收获。
课程是教育的蓝图,《纲要》的颁布,是对数年来一线综合实践教师摸索实践的肯定,也引导着广大教师进一步思考和践行。愿《纲要》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吹来的和煦春风,能催生更多的研究性学习硕果,让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从有到优,让我们的中小学基础教育更加扎实、有效、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3]陳树杰.新时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思考[J].福建教育,2018.
[4]潘洪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