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与实践

2019-09-10 07:22蔡卫国谢忠东施伟于赢水
高教学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转型发展课程体系

蔡卫国 谢忠东 施伟 于赢水

摘  要:结合学院办学目标和工作实际,以转型发展为抓手,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强化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着力建设一支“专、兼、聘”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与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合作育人,形成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课程培训体系,充分体现“学校建在企业中、教室建在工厂里”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转型发展;协同育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9-0056-03

Abstract: Combining the goals of the college and the actual work, tak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 actively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platform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alent cultiv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ocusing on building a "specialized, concurrent, double-skilled, dual-energy" teaching team to achieve resource sharing,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ve education with the enterprise to form a modular curriculum training system that is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fully embodying that "the school is built in the enterprise.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the classroom built in the factory constantly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s.

Keywords: applied transformation; cooperation education; talents training; course system

近年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促使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改革、探索和实践[1-5]。国务院下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到2022年,一大批本科高等院校向应用型转变,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满足不断变化的人才供需关系,向应用型转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热门话题”[6-10]。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质是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以及《大连海洋大学试点专业转型发展方案》等相关文件精神,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充分调研转型发展及产业升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基础上,强化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主动适应行业需求和市场需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的技能培训入手,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和“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着力建设一支“专、兼、聘”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与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合作育人,形成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课程培训体系,充分体现“学校建在企业中、教室建在工厂里”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学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具体做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企共建实习实践基地

实习实践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针对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学院与大连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共建协议,在校企合作人员互聘、联合授课、师资培训、技术交流等方面达成了合作协议,如表1所示。以大连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大连第三制冷设备厂、大连汇新钛设备开发有限公司为主,建立了机械类专业加工制造实习实训基地,以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松下制冷(大连)有限公司、大连辽南船厂有限公司为主,建立了能源动力类专业船舶动力装置实习实训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场所。

二、校企共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保障。为了解决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缺乏行业经历的实际情况,学院采取外聘引入、实践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先后聘请了16名企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外聘教师,聘用行业、企业、实务部门兼职教师比例达到25%,在机械制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机制工艺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中均有外聘教师参与指导;二是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短期实践技能培训或到企业进行6个月左右的实践锻炼,学院先后有8名青年教师完成了实践锻炼,实践技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目前,学院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和具有行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占比达到20%。

三、校企共建课程培训体系平台

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人才素质与专业能力的核心环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在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前提下,学院与相关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课程培训体系,充分体现“学校建在企业中、教室建在工厂里”的教学理念,如图1所示。

(一)机械制造培训模块

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院与大连机床集团职业培训中心合作开展《数控技术与数控机床》、《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制工艺实习》等五门课程的培训工作。主要做法:一是每学年在机制专业本科生中选拔30名学生,进行为期10天左右的数控机床结构、数控加工编程、数控机床调装修等方面的培训,已经在2014级、2015级学生中进行了2期,受益学生60余人;二是利用《机制工艺实习》课程集中实践环节,每学年在机制专业本科生中选拔30名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机械加工工艺培训,已经在2015级学生中实施了1期,受益学生34人;三是每学年派遣3名专业教师进行数控加工技术培训,已经有3名青年教师取得了培训合格证书;四是聘请9名企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教师,全面参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实践环节等课程的指导和培训,每学年受益学生300余人次。

(二)内燃机培训模块

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院与大连迪施船机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内燃机原理》、《内燃机设计》等3门理论课和《专业认识实习》、《内燃机构造与拆装实习》等4门实践课的实习实践培训工作。主要做法:一是每学年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做内燃机技术专题讲座2次;二是每学年组织专业学生赴大连迪施船机有限公司进行认识实习,由企业技术人员现场讲解内燃机结构和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识;三是每学年进行为期4周的《内燃机构造与拆装实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自主分组,制定拆装方案和实习计划,重点开展内燃机构造理论、工程测绘、故障诊断、拆装调试、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训练,强化学生的工程素养、职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三)冷冻干燥制冷系统培训模块

针对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学院与大连腾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大连双瑞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制冷原理与设备》、《空气调节原理》、《压缩机拆装实习》等五门课程的实习实践培训工作。主要做法:一是每学年举办一次“腾马杯”空调设计大赛,大赛主题由大连腾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专业教师共同研究确定,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参赛,腾马公司为最终获奖学生颁发奖金,竞赛已经累计进行了3届,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余项,同时为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每学年专业选拔25名学生赴大连双瑞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培训,已经累计进行了3次培训,受益学生70余人。

(四)现代渔业生产与加工利用实训培训模块

学院充分利用辽宁省跨专业综合性实验实训平台,成立现代渔业生产与加工利用实训培训基地,面向农业工程、机械工程、信息工程、水产养殖、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领域,主要围绕工业化水产养殖生产技术、现代渔业装备加工制造及維护、水产品加工与利用技术与生产工艺、水产品供应链管理、水产品安全及质量控制、渔业领域新能源利用、净化及暂养技术等方面,开展贴近企业环境的实习实验、实训、岗位培训及创新创业教育,配备企业技术人员合作指导。主要做法:针对《现代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生产计划与控制》等特色课程建立具有模块化、系统化、规模化、工程化特色的实习实验、实训培训项目,开展学生教学见习、实习实验、岗前培训、在职职工培训及社会培训等工作,同时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和技术孵化,把基地打造成为我省渔业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渔业新技术孵化基地。目前,针对专业学生开展的项目有专业认识实习100余人次/学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及毕业设计40人次/学年。

四、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以转型发展为抓手,搭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形成了一支“专、兼、聘”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有序开展模块化课程培训体系。近3年,学院学生获得电工技术、制冷技术、制图工程师等各类职业技能证书200余人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辽宁省机械创新设计、辽宁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等科技竞赛项目100余次,获得各级奖励15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陆国栋.“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5):38-41.

[2]蔡卫国,杨春光,马先英,等.机械动力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8(16):18-21.

[3]王成瑞.地方院校转型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8(10):50-53.

[4]马永红,陈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力机制研究[J].高教探索,2018(3):5-13.

[5]陈慧敏.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6):11-14.

[6]戴亚虹,李宏,邬杨波,等.新工科背景下“学践研创”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2):189-195.

[7]马洪儒,杨慷.新工科背景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8,17(6):92-94.

[8]王显清,吴涛,孙凯.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协同育人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8(6):41-44.

[9]管连,梁建花.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8(11):100-103.

[10]孙冬营,李洪波.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2):83-85.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转型发展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