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伟
摘要:古埃及有句谚语:“一个人独立行走可以走得快,但结伴而行可以走的更远”。在教学中往往也有这样的情况:学科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在其发展趋势或边缘处存在着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教学中运用得当必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生物教学;跨学科;融合;碰撞;核心素养
在初中生物学及地理学科的融合教学领域,很多人都在不断的摸索与尝试。目前通过对两个学科教材的研究及实际教学经验的积累总结,我仅从生物学角度对与地理学科融合有几点想法。
一、教学思维的碰撞
单一学科的知识与思维是有限的,未来的人才是兼具多学科、多领域知识与才能的个体,而我们的教学为了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势必不能是某个学科教师的单打独斗,跨学科领域的思维碰撞是激發教学火花的导火索!
在这种思想的推动下,教师不能只是 “教书匠”,还应该是“研究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对学科教学中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突破,首先做到在本学科教学中理清思路,对教材知识了然于心,对教学方法运用自如,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对教学效果胸有成竹。此外,建立跨学科的伙伴关系也是必要的,在不同的学科研究中寻求融合的契合点。例如我校“十三五”期间,地生两组紧密结合中考改革趋势,合作申请课题《项目学习法下的跨学科主题融合》。
关于跨学科融合的正式研究虽然是第一次,但学科的整合尝试我们早已进行了。最初是在七八年前,生物学科进行了一次关于“地球日”的主题活动课,在设计和准备时,我们就曾发现很多细节都与地理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地生老师间多了一项新的教研活动——研究学科整合,教学思维的碰撞成就了一次学科融合活动。
二、学科融合的契合点
既然学科融合,首先想到的就是挖掘学科教材。人教版的地理与生物学教材中,涉及知识点交叉有近三十处,其中集中体现在生物与环境、气候与植物分布及生长、生态环境保护等几大方面,知识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分布上存在分散性、时间段错开等特点。
在植被问题上,生物学和地理是不谋而合的,我们可以从教学目标进行学科融合,例如在八年级地理学科学习了水土保持内容时,进行《绿化地球 爱护植被》的主题活动课,其中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的意识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为第三维教学目标。这节课在两个学科的教材中都是不存在的,但是相关的植被知识(生物学)、水土流失与保持的现状(地理)等是来自两个学科的教材。在活动课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又提升了情感认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构建了人地和谐、合理处理人与生物圈关系等观念。
在学习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时,学生通过对教材给予的资料分析时,都会联想到室内外空气质量对人体呼吸系统、其他器官的健康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会想起许多关于天气预报、空气质量的地理知识。我们可以设计《了解雾霾 感悟环境保护》主题活动课。
设计这节活动课主要考虑:生物学总目标提及“使学生全面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必备的知识”;以“雾霾”为切入点;生物学“呼吸道对空气进行处理,但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地理学科“天气预报”、“多变的天气”、““空气质量”、“气候类型及分布”、“工业基地重工业三废排放”;通过调查得出结论,从而感悟到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以上研究的都是基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素养,是最关键、最基本和最必需的共同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实践创新、合作探究等关键能力,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家国情怀、社会关爱等必备品格。所以我们恰当利用地生学科的教学内容或资源,合理整合可以有效互通、积极促进、事半功倍;同样的,教材中的知识点化身为媒介与载体,传递具有深远意义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史俊花. 初中生物学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2]龚艳森 骆新强 江苏省响水县实验初级中学. 初中学科整合的把脉与开方[N]. 中国教师报,2015-11-18(010).
[3]王志,徐秀梅.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相互渗透[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