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占全
摘 要: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之一。本文首先阐述了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基本途径,围绕教材上的探究实验设置若干个具有合理梯度性的任务,通过任务来指引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而后以强弱电解质概念的概念为例对此进行了较具体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教学心得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之一。如何培养该方面素养是高中国化学教学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基于笔者的教学思考与探索对此作一简要探讨,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启示、
一、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基本途径
根据课标中的表述,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该方面素养的主要表现即为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依据探究目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自然应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探究实验,对此,首先要摒弃以往那种为了所谓效率而“讲实验”的做法,而是让学生切实地动手去实践,经历探究的过程,从而产生真正的体会和感悟,理解所学知识如何由探究得来,这是彰显学生主体地位,落实新课标理念的必由途径。其次,也要避免照本宣科,完全让学生自己照着课本去做实验,这样的话教师的主导作用便无从发挥,而且学生往往在先看到结论后,做实验就成了形式。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与思考认为,较好地做法应该是围绕教材上的探究实验设置若干个具有合理梯度性的任务,通过任务来指引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而任务采取逐一出示的方式,每个任务告一段落,教师即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指引,这样步步为营,在师生积极互动中一起完成探究活动。此外,还应结合课程内容的特点合理渗透一些创新要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具体案例即可明了。
二、例谈课堂中科学探究素养培养的具体实施
(一)基于教材设计探究学习任务
这里以人教版《弱电解质的电离》一节中强弱电解质概念的探究为例,基于教材上的知识呈现思路,其课堂探究学习任务可设置如下:
任务一:回顾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组内讨论:①水溶液中的不同电解质其电离程度是相同还是也不同?②盐酸的去水垢功效比醋酸强很多,如果抛开浓度因素,会是什么原因?讨论并作出假设,组内形成一致意见。
任务二:先自主思考怎样知道相同浓度的盐酸与醋酸的电离程度是否不同,而后组内讨论,确定探究方案;然后与课本上的实验方案加以比较,看哪一种更好,将理由形诸文字,由老师评判。
任务三:依据得到老师认可的实验探究方案,领取需要的药品和实验器材,组内合作,共同进行实验探究。产生疑问或遇到困难随时问老师。
任务四:实验时间到后(听老师宣布),不管成功与否,告诉老师结果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产生的疑问。
任务五:对实验没有问题后,结合课本上的阐述体会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并在組内讨论,举出尽可能多的例子。
可以看到,上述任务大体上依循于课本上的实验并具有合理的梯度性,同时又略高于课本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下面我们来看课上的具体落实。
(二)课堂上的具体落实
就上述的任务体系而言,任务一显然主要起铺垫作用,同时是一种思维“预热”的过程,该阶段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回顾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对各组所作的价值则可暂时不予置评。任务二是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对各小组来说挑战性较高,在该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对各组方案进行评析,指出优劣,最终形成学生一致认可的最优方案,这样做,是为了接下来让各组都按着同一种方案进行实验,“统一口径”,方便教学。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方案外,大家还一起探讨出了另一种方案:
①取两只完全相同的锥形瓶,分别注入体积和物质的量均相等的盐酸和醋酸;②取两个完全相同的小气球,分别置入等量的镁条;③将两个小气球的口分别与两个锥形瓶的口连接并密封,同时将气球中的镁倒入锥形瓶中,然后观察两个气球膨胀的速率和体积。
不难发现,该方案的实验操作不必测PH,相对简单,同时也更容易观察现象(观察气球膨胀的速率和体积),因此相比于课本上的实验方案有其优点。
接下来是任务三,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教师要注重实验技能与规范操作的强调。任务四代表观察结果和得出结论的阶段,教师在对实验结果进行评析后趁热打铁引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使学生切实地理解和掌握。
如上所述,本文首先阐述了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基本途径,而后以强弱电解质概念的概念为例进行较具体的探讨。在平时教学中,一线教师要多家思考和总结,以期优化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宏杰. 基于发展学生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 新课程(中学), 2017(10).
[2]罗小惠. 高中化学探究实验应用研究[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