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导学,对话《木兰诗》

2019-09-10 21:13肖飞段美莲
读与写·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木兰诗对话

肖飞 段美莲

摘要:教《木兰诗》着眼于整体,引导学生多层次朗读,理解木兰形象;从不同对话层次感悟和理解生活。教师自己定位于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充分重视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评价。

关键词:《木兰诗》;以读导学;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2-0181-01

《木兰诗》是一篇家喻户晓的乐府体佳作,诗中描绘了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木兰的形象,她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勤劳、机智、勇敢、淳朴的优秀品质。一千多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笔者教本文时,始终让自己定位于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通过反复阅读与对话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反复诵读,理解木兰形象,从不同对话层次感悟生活、理解生活,充分重视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听读,感悟形象

以常香玉的戏曲唱词《花木兰》导人后,笔者把根据课文情节自己创作的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连环画展示给同学们看,全班合上书本,听读课文录音,感悟木兰形象。之后设置问题隋景:本文用诗歌语言塑造了一位巾帼英雄形象,你听读了这篇情文并茂的诗歌后后,能能提出一至二个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吗?一问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但笔者强调先暂时把自己的意见保留,等对课文充分理解后再说。

2.吟读,体会节奏,师生对话

这次读,强调了“吟”字,要求读出意味情趣,体会诗歌有张有弛,有缓有急的节奏美。教师引导:“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軍,今有娘了军扛枪为人民。”花木兰、穆桂英、娘子军已成为今天生活中巾国英雄的代名词,读了本文你觉得木兰成为巾英雄的典型感人之处在哪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听读中感悟的木兰形象,吟读后重新审视的木兰形象,众说纷纷,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综合大家意见,大致有以下几点:木兰本是守闺待嫁的少女,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不爱红装爱武装,驰骋沙场,立下赫赫战功。在“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的升官发财之时,她毅然“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精彩的一笔将木兰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今天那些爱幕虚荣、追求高官厚禄者汗颜。

3.诵读,评价形象,生生对话。

这一环节的诵读,节奏缓慢,阅读仔细,应抓住每一句话,每一细节来诵读。评价木兰的形象,学生相互质疑,智慧与思想相溶合,提出了见仁见智而又精彩十足的观点:

(1)好儿女说。有的同学认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明了木兰是父母的好女儿、阿姊的好妹妹、小弟的好姐姐,可以把其定位于“好儿女”形象上

(2)优秀子民说。有的同学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木兰身为女儿,勇敢为国挺身而出,“唯闻女叹息”是她为国为家的忧叹,“策勋十二转”是她为国立下的功劳,“木兰不用尚书郎”是她不计名利,不居功自傲的表现。相对“可汗”而言,木兰是“优秀子民”的形象。

(3)英勇战友说。有的同学认为木兰在战场与战友并肩作战“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英俊勇猛,杀敌无数,是“伙伴”的亲密战友,是“英勇战友”的形象。

(4)和平使者说。有的同学从木兰还家的角度出发,“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给家人带来了和平,她不爱武装爱红装,热爱和平生活,追求家人团聚幸福,是一个和平使者。

前面几位同学的发言都是立足从正面人物来探讨,我觉得视角不够,是教师适时参与引导的时候了,我便加入对话之中:刚才的发言都很有见地,但我认为大家探讨的视角还有待全面深入,我们能否从反面人物视角或其他视角来评价木兰形象呢?

(5)战场克星说。循循着老师的指引,有的同学一反常态,以敌人的角度分析,木兰“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与敌交战之激,时间之长,“策勋十二转”杀敌之多,战功之赫,直让敌人胆颜心惊,不敢来犯,其形象可定位于“战场克星”上。

(6)“神女”说。有的同学觉得故事很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女子驰骋沙场,建功立业,并使伙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她能瞒天过海,是何等聪慧,何等神奇,木兰就是一个“神女”。

4.析读,品昧布局的精妙,师生与作品对话

这一板块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直面教材,质疑文中以大量笔墨描写木兰战前准备和战后归来的情景,详略结合的妙处,探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学生自主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1)诗中对木兰出征前的叹息、思忆与繁忙的准备,征途中的思亲,胜利后返乡团聚、恢复旧装的欢快等内容写得详细,而对十年征战,拒封辞赏写得简略,这样详而不繁琐,略而不疏漏,剪材得当,结构紧凑,就更能集中地显示中心,揭示木兰的内心世界,表现女子也能建功立业,不亚于男儿,使木兰的形象更加鲜明。

(2)诗中运用了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对偶句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排比句或加强语势,或使文意逐层深入,读来生动感人。

5.演读——背读,链接生活,解读木兰形象的现实意义

演读是更鲜明形象的整体把握,背读是在演读基础上渲染课堂气氛,掀起教学的高潮。背读时再次展示本诗情节的连环画,边看边背。链接生活平台是让教材与现实沟通,古今对照,让学生感悟生活、理解生活。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读了木兰形现象以下的现实意义:

生甲:木兰荣归故里,爷娘“出郭相扶将”,阿姊“当户理红装”,小弟“磨刀霍霍向猪羊”,亲情融融,生动可感,这让我想起在外打工的大哥哥归来的情景:听他在电话里说要回家,我们都欢天喜地,妈妈特地买了一大块肉,包了饺子。大哥回来了,给每人一份礼物,甭提我有多高兴了。如果我以后在外工作,我要像木兰和大哥那样,常回家看看。

生乙:木兰是不慕名利的人,这也是她人格的闪光。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应保持纯净的生活氛围,不要认为自己有点功劳就以为了不起,时时处处向国家提要求、讲条件。

生丙:木兰的孝顺和现在某些丑恶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我的邻居就有对父母不孝顺的,他因为一点财产经常打爹骂娘,其他邻居都气得不和他说话,我觉得这样的人是社会的残渣,为人们所不齿。

总的来说,以读导学,对话《木兰诗》,通过听读、吟读、析读、演读、背读,让学生读的畅快、听的热情、思的激动、说的明快。在师、生、文三个维度的对话中,师生共同参与、探索新知,成为课堂的创造者与主体。在学习方式上建立和形成了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独特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笔者觉得,这点些许经验与做法是值得借鉴的,也请大方之家不吝指正。

猜你喜欢
木兰诗对话
《木兰诗》中的亲情解读
浅谈《木兰诗》的语言运用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
谈《木兰诗》的修辞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