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提高低年级科学课教学的有效性

2019-09-10 20:55倪梅芳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19年5期
关键词:科学课科学家皮肤

倪梅芳

苏教版《科学》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有三个变化。一是强化了对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的指导,增加了专门针对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STEM单元;二是更加重视科技史学习,每册教材的最后一面,对科技史做概略的梳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三是更加重视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和学习资源的配套,除了保持原有的探究性学习、游戏外,还增加了科学DIY、种植和饲养、观察和阅读等,同时,教材配有供学生观看的高清视频、学生动手做的学具材料,以及供学生记录、拓展用的《活动手册》。这样设计,更加体现了大科学观统领下的主题单元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更加有趣、有效;跨学科的学习模式指向了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新教材对教师尤其是低年级科学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因为低年级开设科学课,活动多,课堂调控难度大,组织教学的难度可想而知,提高低年级科学课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研读教材,把握关键

“技术与工程”是低年级科学课程教学内容之一,教师普遍觉得“科学”“技术”“工程”等概念非常抽象,不知道如何对低年级的学生讲解。其实,仔细研读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编排还是非常用心的。一年级第一单元安排了《小小科学家》《小小工程师》《上好科学课》三课,教师要善于从“科学家、工程师做什么”这样具体的问题出发,帮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

如《小小科学家》一课,学生可以通过了解袁隆平、珍妮·古道尔等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干什么的,了解科学家中有研究动物的,有研究植物的,还有研究天文、地质的,他们的工作有观察、实验、记录等。通过“滚小球”实验,让学生在玩中体会科学并不神秘,因为科学家伽利略也做过同样的实验,我们的发现和科学家是一样的。这样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努力成为小小科学家。

低年级学生刚进校门识字量很少,所以教材大多以图片为主,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备课,否则,仅仅“看图说话”,估计一节课上20分钟就结束了。在教学时,教师要明确教材的设计意图,通过图文观察、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动手、动脑,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好奇心强,爱问为什么,教师既要善于应用教材中设计的探究活动以及图片、视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要能从学生海量的甚至从看似不着边际的问题中,找出有价值的问题,拓展教材的空间,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

尊重学生,引领探究

低年级学生好动,坐不住,看到实验器材十分好奇,很活跃,组织教学往往成为教师比较费心的一件事,甚至有些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探究,唯恐“放出去,收不回来”。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探究活动更加有序高效?在低年级教学中,我经常从学生熟悉的物体、现象或感兴趣的事情入手提出问题。针对学生爱玩的特点,引导他们在玩中学、在學中做。

一年级《水是什么样的》一课中,要求学生通过水、牛奶、白醋、糖水的比较活动,认识水的基本特征。教学时,我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经验,没有让他们先做实验,而是展示PPT中的4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哪一杯是水?再做实验,认识水的特征。

教学片段:

师:老师这里有四杯液体,分别是水、牛奶、白醋、糖水,你有办法找出哪一杯是水吗?(出示课件,学生只能辨别出牛奶)有猜第1、2、3杯的,你们为什么不猜第4杯?

生:第4杯肯定是牛奶,因为它有颜色。

师: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水是没有颜色的,所以,我们先排除了第4杯,其他三杯都没有颜色,都是透明的,所以大家猜第1、2、3杯都可能是水。你们学会用排除法来判断,真了不起。到底哪一杯是水呢?看来,只靠眼睛这个感官是不行的,还需要其他感官来帮忙。

(教师给每组提供标有1、2、3的液体,让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学生分组活动,教师注意纠正学生闻气味、尝味道的方法,进行安全教育。)

师:说一说刚才你是怎么找的?

(学生回答闻气味排除了白醋,尝味道排除了糖水等。)

师:刚才我们通过看颜色、闻气味、尝味道的方法,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排除与辨认,找到这杯水。谁来具体说一说这杯水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强调在不清楚观察对象的情况下,不能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

科学课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对某个内容感兴趣,就会想得多、想得深,探究的效果就会好,反之,就会敷衍了事,探究表面很热闹,但实际效果不佳。所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并以此定位教学的生长点。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如果设计的活动太难,学生无法进行,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若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动手就能知道答案,探究就没有意义。

准确评价,促进探究

科学课程评价所包含的内容是根据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分目标和具体内容目标而确定的,集中反映了学生经过科学课程学习后所应达到的程度。

评价低年级学生,要重点关注他们是否知道科学研究为什么要从提出问题开始,以及有时大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正确,为什么要在课堂上开展小组交流和讨论等。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探究活动介绍一些现象、事实和过程,淡化概念性的科学知识、原理的学习,这样更加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他们掌握和运用知识。

如一年级上册《认识感官》一课,要认识人体五大感官: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前面四种学生都不难理解,认识皮肤这个感觉器官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学时我为了突破这个难点,采用了小组活动和演示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给每位学生提供了一张餐巾纸、一张砂纸,让他们摸一摸、比一比,观察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光滑、粗糙、柔软、坚硬等表达触觉的词语后,然后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这里用到的感觉器官是什么?大多数学生都说手是感觉器官,只有个别学生说皮肤。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来说明:请一名学生闭上眼睛,教师用不同的纸在学生的脸颊、手臂等部位让他感知,他分别说出了相对应的纸。这时,学生明白了,手不是感觉器官,手上的皮肤才是感觉器官。同样,脸上的皮肤、手臂上的皮肤,全身的皮肤都是感觉器官。这样,就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在此基础上,学生又说出了皮肤能感知冷热、有弹性等,难点就这样被突破了。最后,我告诉他们,有时大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是正确的,进一步强调科学的严谨性和探究验证的重要性。

从一年级开始实施科学教学的这两年时间里,学校管理、教学安排、教师配备等都面临着挑战,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学习科学不能“纸上谈兵”“看图说话”,而是要引导他们在科学实践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进而全面提升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科学课科学家皮肤
难忘的科学课
假如我是科学家
皮肤再生之迷
为一二年级小学生准备科学课
我爱洗澡,皮肤好好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这样的科学课,我喜欢!
水的“皮肤”变魔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