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秀华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把小学阶段科学课程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低年级科学课中断了16年之后,终于回归了。现在的一年级科学教学和以前的一年级自然教学相比,我觉得主要面临的变化有以下几点:
首先,学生的变化。
学生的已有知识在变。以前一年级学生接受的学前教育比较少,现在的一年级学生,在幼儿园时期,就接受了一些科学教育。做中学项目、科学实践课程进入幼儿园,使得学生对许多科学知识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也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体验。例如,有些学生在幼儿园就认识了磁铁,听说过火山,玩过水……
学生对科学学习的需求在变。以前的教材是《自然》,学生往往是跟着教师学一些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现象。现在的一年级学生,希望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
其次,家庭教育的变化。
家长自身素质在不断提高。现在的家长基本上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生或者接受教育的,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高学历比例增高。
家长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度增加,许多家长愿意孩子参与动手活动,许多家庭购买科技玩具供孩子体验。不过,在家庭教育中,孩子自己的需求和特点很少被考虑。
第三,社会环境的变化。
现在,科技类校外课程丰富,众多校外教育机构开设了许多科学小实验、机器人课程,很多学生有机会学习这些课程。
另外,科技类电视节目丰富。《新闻大求真》《加油!向未来》等科技类少儿节目的播出,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科技视野。这些节目可以开展科学课上无法实现的许多大型的科学实验,对学生非常有吸引力。
基于以上几点,科学教师要顺应社会的变化,引领一年级学生走进科学课。
1.帮助学生专注于活动目标
一年级学生在语言、行为表现、思维特点等方面还处于学龄前儿童的水平,他们的思维还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和模仿性,不善于让自己的思维活动一直服从于活动目标,在思考时往往容易被一些不相干的事物所吸引,以致偏离学习目标。如《袋子里面有什么》一课,学习内容属于生命科学领域,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人体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学习目标是认识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课上,教师在不透明的袋子里放了能发声、有气味、表面粗糙程度不同、颜色不同的多种物体,期待这些有结构的材料能使课堂氛围活跃、有序。可现实是,学生更多关注自己摸到了哪个物品,忽略了用感官感知、预测物品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醒学生,及时给予帮助。
2.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建立桥梁
在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要引导低年级学生利用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辨认方向。有的学生方向感非常强,能根据生活中的路牌或者其他参照物,很快在教室内说出东南西北方向;有的学生已经知道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太阳从东方升起。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需要教师一方面利用学生好胜心强、想当小老师的心理特点,鼓励知识丰富的学生积极地把已有经验分享给其他同学;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的习惯,帮助他们把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东南西北方向建立联系。
小学生学习科学与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分不开,重视实践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他们各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带领学生走入校园,在大自然的课堂中,观察太阳在天空位置的变化,更容易帮助他们建立方向感。
3.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完成任务,搭建科学概念建构的脚手架
一年級学生年龄小,教师在教学中不可心急,要保持耐心,低起点设定教学目标和要求,并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承受力,让他们步步走好。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要求低,可以使大多数学生很容易获得满足感、成就感。教师要等学生做到了一个要求,再提新要求。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往往难以完成任务,此时特别需要教师的引导,让他们积极参与科学实践,逐步发现新知识,从而成功地完成任务。这样不断设置学习台阶,学生就能不断进步。如在《它们是用什么做的》一课中,可以先从材料单一的物品开始分析,逐渐过渡到分析复杂物品的材料组成。
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阶段。如在《家养小动物》单元,教师可以利用给小动物找爸爸妈妈的活动,创设学生喜闻乐见、富有童趣、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情境,引导他们认识生活中常见动物的特征,从而发现更多动物的特征。
一年级学生对大自然、科学课的学习兴趣浓厚,对待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会全神贯注。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在学生实践操作中,教师要加强指导,运用恰当的语言,揭示动作和动作之间、直观材料和直观材料之间、动作与直观材料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实际操作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