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治理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2019-09-10 20:09:17温馨
现代营销·理论 2019年2期
关键词:内部治理高校研究

温馨

摘 要:从当前国内外主要教育研究期刊中选取关于“内部治理”研究的文献,通过统计整理,归纳分析出国内外治理比较研究明晰当前大学内部治理的研究进展和学术动态,为后續研究提供学术线索。研究发现:内部治理的研究热度与其他学科研究具有一致性;高校治理文献中对内部治理的研究已形成了以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以决策机制为核心,沿着国内外经验比较等脉络延伸的研究思路和框架。最后,探讨了内部治理研究在高校治理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国内关于高校治理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高校;内部治理;国内外比较;研究

一、国内外内部治理比较

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各国力争通过建立一个具有竞争力的高等教育系统和科研体系,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何美国的高校在ARWU等排行榜中占有统治地位,站在世界大学的顶端。鉴于时常被效仿的美国模式,这样的成就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高校的先进治理理念是不可分割的。

杨鹤清(2017)认为,美国一流高校经验表明,经费保障、共同治理和学术自由是世界一流大学养成的必要条件。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发达国家著名高校的内部治理主要采取董事会单会治理或双会治理、校内外双边治理或校内单边治理、“学校—学院(或学部)”双层级治理以及通过特定人员或管理机构进行治理协调,成效显著。杨兴林(2016)还认为,无疑在共同治理框架下,教师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根据其应有权限作出判断,就是学术自由的彰显。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学术的交流是对知识的探索与创新,这也便是众多教授和学者的信仰。因此浓厚的学术氛围不仅对于学术治理至关重要,同时对于高校的内部治理提供充足的“养料”。

在学术治理方面,不论是被引用的论文数量,还是问鼎的诺贝尔科学家奖数量,美国等国家的大学都在排行榜上保持领先水平。刘磊、罗华陶、仝敬强(2017)数据显示,2015年瑞士和荷兰各4所高校,瑞典3所高校,以色列、丹麦和比利时各2所高校,澳大利亚、挪威和芬兰各1所高校进入 AR-WU前100名,瑞士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甚至排名第20,进入世界顶尖大学的行列。数据表明学术竞争力如此强烈,各国对学术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挖掘,以及对科研人才的大力培养。

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表明,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具有非此即彼的相互排斥性,但一些高校在当前进行教学改革时,却将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归结为对于科研的过分重视。潘懋元认为高校要纠正这种以提高教学质量压制科学研究的风气和氛围,“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实现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协同发展。国家和政府在经费投入上应该是高校的积极参与者,但在学术发展和高校治理上应当是“旁观者”。为学术以及科研发展提供优质的物质保障。

根据上述大学内部治理的相关研究 ,首先,教师等专业人员参与决策和监管管理人员对大学绩效具有重要影响,但只对特定决策类型或在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积极效果。其次,管理主义的信条和实践在大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职业管理者的角色日益重要,是提高大学绩效和实现大学责任的重要保障,只有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和良性互动,才能产生巨大的管理效用。纵观国内外高校内部治理经验,有关学者已对相关案例有专题研究,这为我国高校内部治理提供实用的借鉴经验。在“双一流”战略10项任务中,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完善大学内部治理就是其中一项。但不可照搬照抄,必须结合我国现有的国情,有选择的逐步改进。

二、高校治理评价研究

高校内部治理评价体系是衡量高校内部治理质量的重要工具。通过有效的高校内部治理评价,能够明晰高校内部治理现状,推动高校内部治理改革,最终提升高校办学水平。早期的高校内部治理评价研究从高校顾客满意度为切入点,以提升高校顾客满意度为目标导向,并未与高校内部治理的核心思想相契合。刘武、杨雪(2005)通过对传统高校评估体系的分析发现,传统评估主要由政府评估和社会评估构成。政府评估由政府一手主导,导致评估主体单一化、评估标准一元化,评估结果受到政府专业性的制约;而社会评估则存在缺乏客观性、评价波动大、独立性不足等问题,导致评价结果可信度不高,评价导向不合理。因此,学界通过以高校顾客满意度为最终目标,在借鉴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 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了由高校形象、顾客期望、感知质量、顾客满意、顾客忠诚和顾客信任等结构变量构成的中国高等教育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CHE-CSI),为高校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参考(刘武、杨雪,2007)。

随着高校内部治理评价研究的深入,学界开始聚焦高校内部治理的构成维度,试图将评价焦点集中在高校内部治理各维度,探索了与高校治理思想更为契合的评价体系。王宝玺、陶扣红(2016)内部治理组织形式及作用、内部治理权力形 态和分布、大学校长选拔和“去行政化”的现状进行实证调查,对高校内部治理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在内部治理组织形式及作用维度,文章设置了高校理事会(董事会)、校务委员会、教务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以及工会维度等相关指标;在内部治理权力形态与分布层面,提出了内部治理权力的构成、行政权力 干预学术事务的程度以及师生权力保障三大指标;最终,文章对大学校长选拔维度进行了调查,调查指标涵盖了大学校长的产生、大学校长职业化以及大学校长去行政化三个指标。周坤顺(2017)则试图借鉴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将公司治理评价进行调整从而引入高校内部治理评价,并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探索。

可见,当前研究成果对高校治理评价体系的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也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处于初期阶段,存在一定研究不足。例如当前高校内部治理评价尚未形成全面、科学、可信度较高的指标体系,在指标设置、权重分配等方面存在研究不足;同时,在高校内部治理评价主体层面尚存在争议,缺乏第三方评价主体。因此,在未来的高校内部治理研究中,还应着力构建全面、科学的高校内部治理评价体系,进而全面反映高校内部治理现状,为高校内部治理改革提供方向指导。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对高校内部治理研究的已有成果进行了详细的整理与评述,系统梳理了高校内部治理相关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内部治理功能、内部治理机制、国内外内部治理经验比较以及内部治理评价。通过对高校内部治理的全面梳理,本文展示了当前高校内部治理的研究现状,并根据研究现状对已有研究不足进行了理论分析,最终提出各领域未来存在的可能研究方向:

首先,应不断深化高校内部治理相关的概念内涵,拓展高校内部治理的理论基础。随着社会与高校自身的发展,高校的角色、职能也不断转变,因此要求高校内部治理研究需要不断深化与之相关的核心概念,不断引入乃至创新理论基础,从而提升理论自身的解释力。

其次,高校内部治理研究应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开展治理结构创新与治理机制创新,尝试进行学科交叉与融合,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开发本土化的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从而完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

最后,抓紧探索高校内部治理评价体系。未来的治理评价体系研究需要通过利用已有评价体系、借鉴国外评价体系、自主创新评价体系相结合,形成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分配适当权重,形成符合公平、效率原则的评价流程,明晰评价主体构成,最终构建高校内部治理评价体系,为高校内部治理改革提供评价工具与方向指导。

参考文献:

[1]杨鹤清.“双一流”建设中的高校治理体系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7(14):173-174.

[2]杨兴林,刘爱生,刘阳,杨克瑞,黄启兵,张秋硕.“双一流”建设笔谈[J].重庆高教研究,2016,4(02):115-127.

[3]刘磊,罗华陶,仝敬强.从ARWU排行榜看我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竞争力差距[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02):41-48.

[4]潘懋元,王亚南.教授是如何以研究的态度来进行教学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1):143-144.

[5]刘武,杨雪.中国高等教育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的构建[J].公共管理学报,2007(01):84-88+125.

[6]刘武,杨雪.论高等教育评估中的顾客满意度测量[J].公共管理学报,2005(04):90-94+101.

[7]王寶玺,陶扣红.公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现状分析——基于10所高校管理者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03):42-46.

[8]周坤顺,翟华云.高校内部治理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财会通讯,2013(28):19-22.

猜你喜欢
内部治理高校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内部治理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模式构建策略研究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18:56:02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内部治理研究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1:45:43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