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互为相反数的几何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会简化一个数的符号。
②训练学生会利用数轴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③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引导、探求、比较、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探求、比较、归纳出相反数的概念,并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求一个数的相反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对立、统一规律。
②通过简化一个数的符号,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③给学生充余的活动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归纳、比较、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相反数的意义,学会求一个相反数。
教学难点
双重符号的化简。
媒体选择
小黑板、幻灯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两位同学到讲台上来配合老师做一个活动,一位同学向前走4步,另一位同学向后走4步,如果向前为正,则向前走4步与向后走4步各记作什么?(向前走4步记作+4步,向后走4步记作--4步) 师板书:相反数
【设计意图】以生活实例切入,增强正负概念的直观性。
2、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1)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2,-2,0,-3/2,+3/2,+3,-3.
问题:+2与-2,+3与-3,+3/2与-3/2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数轴对称概念。
(2)导入知识,解释疑难
①相反数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总结。
2与-2的的相同点是它们的数值都是2(不考虑符号),不同点是2是正数,-2是负数,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是位居原点的左右两旁,到原点的距离都是2个单位长度。+3/2与-3/2,+3与-3都具有这些特点。
思考: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有__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__;与原点的距离是5的点有__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__。
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a的点有两个,它们分别在原点左右,表示-a和a,我们说这两点关于原点对称。
像2与-2,+3与-3,,3/2+与-3/2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其中一个数叫另一个书的相反数,这就是说,2的相反数是-2;-2的相反数是2;3的相反数是-3;-3的相反数3;3/2的相反数是-3/2;3/2-的相反数是3/2。
一般地,a的相反数是-a,-a的相反数是a,a与-a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设计意图】建立相反数概念,进一步拓展相反数相关知识。
②相反数概念的理解。
例1: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1)-5,(2)1/2,(3)0,(4)3a (5)-2b,(6)a+2,(7)x-y
解:(1)-5的相反数是5。(2)得相反数是-。(3)0的相反数是0。(4)3a的相反数是-3a。(5)-2b的相反数是2b。(6)a+2的相反数是-(a+2)。(7)x-y的相反数是-(x-y)。
点拨: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根据定义可以在这个数前添或去负号。在(6)、(7)题中,原数是两数的和或差的形式,应把a+2和x-y看成一个整体用括号括起来再添“-”号,如写成-x-y和-a+2的形式是错误的。
同类变式:
(1)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2.9,-2/11,100,0,-22,。
(2)采取对答竞赛的方式由一个学生任意说出一些数,再由另一个学生回答这些数的相反数是什么。
③通过练习,我们发现:在正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比如:在-5前添上一个“-”后,就变成-(-5),而-(-5)和5有何关系?
由于-5的相反數是5,所以在-5前面添上“-”号后的-(-5)与5是相等的,即-(-5)=5。
【设计意图】由易到较复杂,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
例2:化简下列各数:
(1)-(-7);(2)(-1/6);(3)-(+8.1)
解:(1)-(-7)是表示-7的相反数,而-7的相反数为7,所以-(-7)=7。
(2)-(-)是表示-的相反数,而-的相反数是,所以-(-)=。
(3)-(+8.1)是表示+8.1的相反数,而+8.1的相反数是-8.1,所以-(+8.1)= -8.1。
同类变式:化简下列各数。
(1)-(+4);(2)-(+1/5);(3)-(-7.1);(4)-(-100)答案略。
想一想:在一个数前面加上“-”号表示求这个数的相反数,如果在这些数前面加上“+”号呢?
如:+(-8),+(-15.6),+2/9,+(+6)
答:在一个数前面加上“+”号,仍表示这个数,“+”号可以省略。
④议一议:根据以上练习你发现了在简化数的符号时有什么规律?(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⑤由学生自己编题。活跃课堂气氛,考查学生对简化数的符号得理解掌握程度。
【设计意图】有助于学生对相反数概念及知识的巩固深化。
3、归纳总结,知识回顾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归纳总结。
4、作业布置:P17第3题。
教学反思
1、采用启发、探讨式教学方法,以设疑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以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才能得到了展现。
3、教学内容充实,教学重难点明确,课堂训练得到了落实。
4、在双重符号的化简方面,有些学生掌握得并不是很好,此方面的综合训练时间还是少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