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金华
摘 要: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我们尝试将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加以整合,根据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的优势,努力提高语文教与学的效能。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语文学习;信息技术整合;新课标
在当前信息技术风起云涌的波涛推动下,在语文教学越来越陷入困境的思索中,我们经过不断的反思与探索,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将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更深入的整合,现将我们的思考与做法作一简单介绍,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探索之“缘”
(一)语文学习现状促我们反思。毋庸讳言,当前高中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语文所花的时间是排在末位的,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语文的学习并非立竿见影,在短时间内突击难以明显提高成绩。课堂学习效率低下,课外阅读被抛弃在角落,学生品尝不到成功的喜悦,在语文上所花费的时间就越来越少。
(二)语文作为学科之母的重要地位。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我们认为语文学科应是学科之母,在中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学科无可替代。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如是说,“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语文学科的学习成效必将影响其它各学科的学习。例如,英语老师说学生的语法知识欠缺,分不清句子成分,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等难以理解;政治、历史老师报怨学生文言知识不够扎实,看不懂试卷中出现的一些引用古诗文句子的题目,影响了答题。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沉很重。
(三)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杂志封面上的这句铭言,道出了语文学习的奥秘。语文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与人们关系最密切。语文的学习应调动生活的所有元素,充分利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多媒体网络的优势,充分拓展学习的外延。
二、探索之“源”
(一)“语文”之源。
“语”即吾之言。言为心声,言是人们内心世界的外化形式。“吾”由“五”与“口”组成,意味着人通过五种感知渠道与外界进行交流,并获取各种信息。因此语文的学习应创设起立体的、多维的情境氛围,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直接体验与书本的他人间接经验(多种媒体呈现)通过自身的五种感官与信息技术加以高度的融合,从而提高语文的学习兴趣和效能。
(二)“整合”之源。
从目前全球的发展趋势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正在日渐深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环境(尤其是网络环境)来促进教育深化改革,提升学科教学质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
“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课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0年第3年度报告》)(这里所说的“将数字化内容与学科课程相整合”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
语文教学要改变不良的现状,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加以充分的整合。
(三)“新课程”之源。
《语文新课标》强调,“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意识,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以及身边的各种资源和机会……把握信息时代新特点,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我校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积极倡导教师运用网络技术、利用网络资源,不仅购买了一些教学资源网的使用权,建立电子教室及电子阅览室,而且要求教师积极参加网络教育培训,创设“互联网+”教育氛围,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水平。
三、探索之“原”
备课组多次召开研讨会,讨论分析深度融合的教学策略,深入领会《新课標》精神,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为课题研究的思想策略,改革语文课堂教与学方式。
(一)策略之原
1、利用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多方面的影响,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优势,调动音、像、动画、信息搜索的功能,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营造立体的多维学习氛围。如教学《沁园春·长沙》,我们在播放配乐朗诵的同时,也配合湖南长沙橘子洲的影像资料和毛泽东年轻时的照片及《恰同学少年》的电视剧镜头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作品背景,进而深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
2、利用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师生双方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在上《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互联网上很容易的找到作者及有关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素质。
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如上《琵琶行》时,可以播放不同旋律的琵琶音乐,让学生结合语句来配合朗读,描述文中的情景。
4、利用信息技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络互动平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论坛讨论、信息检索、合作探究、发表作品等,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如平时在现实生活中不爱说话的学生,提供网络情境进行创作、交流,这可能让他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弥补现实缺陷,让自己找到自足感,树立自信。学习《雨巷》时,学生反映没见过丁香花,于是马上上网搜索,在屏幕上呈现出来,学生们在惊喜的同时,不仅了解了花形花色,而且知道了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探究与利用网络。还可以结合歌曲《丁香花》的歌词比较阅读及拓展阅读其它有关自己喜欢的花的诗歌或歌词等。
(二)步骤之原
1、课前自主学习。用导学案布置预习、指导学法,自主合作解决音形义等字词基本知识,提出问题,网络查询作者、作品的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带着问题进课堂,为深入理解文本作准备。
2、课堂互动探究。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指给解答疑难问题的思路方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学生在网络论坛上发表预习成果、发帖提问、参加课堂讨论,在网络上搜寻相关信息答疑解惑、网站测试题自我测评等。例如在学习《雨巷》时,学生将提出的问题展示在网络论坛中,在课堂上发帖讨论,基本自主解决了课文的学习重点,如“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什么含义,“我”为什么要希望“逢着”这样一个姑娘等。
3、课后拓展深化。对学习进行课后反思,写出反思总结报告发表在论坛上,有不明白在问题还可以通过教师微课自主学习。拓展阅读与所学相关的资料及教师推荐文章,可进行专题探究,撰写研究小论文。在学完《必修一》的“新诗单元”后,我推荐了《古诗词中意象的含义》和一些著名诗作《这也是一切》、《致橡树》等,让学生写评析文章或创作新诗。
四、探索之“思”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并非十全十美,也有应注意的问题。
1、主次角色的错位。在语文教学中,应以语文为主,信息技术只是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一种辅助工具。我们要防止在教学过程中产生角色的错位,防止产生以信息技术教学为主、语文学习为辅的现象,避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语文学科特点的缺失。语文教学主要的方法就是听、说、读、写,就是要求学生背诵、记忆、理解、掌握并加以运用,它注重的是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感悟和积累。所以在整合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语文基础和语文基本素养的训练和培养。例如,在上网收集资料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如何通过阅读筛选适合自己需要的资料;不要一味追求声像而忽略语言及电脑键盘输入而代替书写汉字;在网上与人交流的同时,还要学会口语交际等等。
3、教师主导性或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在整合过程中要防止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只是作为一名旁观者极少言语,缺少必要的引导;或者老师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体现自主学习的装饰,当学生坐在多媒体教室中上课时,教师依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侃侃而谈,此时多媒体电脑就成了投影仪,只是放图片与课件而已。重视了“人机交流”后,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直接互动仍需加强。
在教学中,我们也感到有许多不足。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备课工作量大了,特别是制作网络课件,录制微课。另外,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对硬件的要求比较高,学校不可能进行太大的投入。有些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不具备电脑网絡学习的要求,造成学习资源的不均衡。
在行进中,难免有挫折与痛苦,我们都将一如既往地探究、思考、改进,为开创语文教学的美好春天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3]《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0年第3年度报告》
[4]《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理论与指导方法》
[5]《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