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进探讨

2019-09-10 23:39王亚微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22期
关键词:改进高中历史新课标

王亚微

摘 要:众所周知,教学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它包含教与学的两个方面。那么如何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此外,高中历史教学是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本文就针对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简单阐述,和广大老师一起进步。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改进

一、史料的运用注重课程标准要求的达成,提高学习效率

课程标准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更是课堂教学的圭臬,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史料的运用也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准则。史料教学法在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新的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并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可以看作是最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和有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该多样化、现代化。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挑战,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把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改革课堂教学,切实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突破旧的模式,实现开放性和多元化,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实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要改变历史教师一讲到底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最终构建新型的教、学、教材、教师和学生的理念。历史教学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历史能使人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向,形成乐观进取的人生观,有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二、讨论式教学

教学过程的进行,教学活动的展开,经常是围绕具体历史问题的探讨。无论是教师的讲,还是学生的议,都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的问题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相反,如果变换一个角度,使学生有新鲜感,那么他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能引起全体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出的问题也要注意难易程度,如果教材太难,学生水平太低,不适宜运用讨论法;如果问题的内容过于简单,引不起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兴趣,那么提问和回答对教学都毫无意义,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前,一定要深思熟虑,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紧紧抓住关键点。提出的问题要明确,问题的答案要唯一,不能是既可以这样答,也可以那样答。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注意问题间的连续性、逻辑性,并要注意控制问题的数量。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面向全體学生。一定不能厚此薄彼,既不要只针对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也不要只针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因为如果这样做,总会使一部分同学觉得这样的问题与自己无关,从而觉得索然无味,不去认真思考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提问时,还可采取连锁提问法,即教师依据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例如,讲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时教师依据休养生息政策→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逻辑推理进行启发,提问学生:①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是什么?②农业、手工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③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④资本主义最初萌芽的时间、地点、标志、特点和局限性是什么?⑤比较明朝资本主义萌芽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异同。通过这一连串的提问,使学生对明朝经济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个系统、全面的认识,从而理解和掌握为什么到明朝后期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及其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变陈述式教学为讨论式教学,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变教材重点、难点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对之进行讨论,然后给予论证说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提醒、启发,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进行辩论,综合史实,归纳出要点,从而得出初步结论,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有时还可故意设置一些障碍,提出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把教材的重点贯穿其中。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们在较充分的准备中获取了大量的知识,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应以学生为本,精心设置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构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阶梯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最后,在对比、比较中,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比和比较都是在进行比较,更能揭示两个概念如何相同以及如何不同。在评估两种可能性的优势和劣势时,该方法尤为有效。历史必修2的重要任务是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比较、对比方法的运用便成为教学中尤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必修2首先讲述了中国古代发达的农业经济,激发学生对我国的过去的自豪感;其次讲述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历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再次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的曲折和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树立远大理想。

三、创新新的教学方法

在以前的教育中,教师有习惯性的“控制欲”:控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结果,注重整齐划一、“中心”(教师、书本)突出、体系完整、结论唯一,说教色彩浓厚。结果是教师“死教书,教死书”、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课堂不“活”,学生不“动”。学生被迫放弃自发式的学习,放弃自己的探索,放弃亲身体验,容易养成依赖他人、他人的语言来学习的习惯,失去了“自己动手”“自己发现”“自己体验”的喜悦感,失去了自主学习、平等合作的权利,也失去了学习的责任心。学习有可能只是为了父母、为了老师、为了分数,无数的创造力、潜能、天赋、个性就可能这样被扼杀了。新课改要求教师具有新的学生观、教材观、课堂观、教学活动观和评价观。1.新的学生观:要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建构者。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性情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2.新的教材观:要把教材看作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与中介。3.新的课堂观:课堂是师生开展多种活动从而建构知识、探究真理、发展能力、加强沟通、陶冶情操的地方。4.新的教学活动观:传递知识只是教学的一个很小的目标,教学更应该是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师生对话、交流、合作的过程。5、新的评价观:应把它看作促进师生发展的一个途径。

结束语:

现有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已经没有办法适应新的改革标准,而急切呼唤新的教学模式。近年来,教育界以及学术界展开了关于适应新标准的教学方法改革的热烈讨论,产生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实施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纽带和桥梁;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转换对历史新课标的成功实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从教师角度,从教学过程中的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时间段来对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旨在对广大教育者提供对策参考。

参考文献:

[1]高雯雯.小议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方法  2011.12.30.

[2]王红丽.探讨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  2013.07.17.

[3]朱汉国.《历史教学研究与案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9.13.

猜你喜欢
改进高中历史新课标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浅析秦二厂设计基准洪水位提升对联合泵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