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协同影响大学生党建问题窥探

2019-09-10 23:39王东文胡蕾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22期
关键词:微文化思政教育大学生

王东文 胡蕾

摘 要:“微文化”的到来对“微时代”来说是一个起步阶段,“微文化”凭借其即时性、便捷性、通俗性、动态化和个性化等独特优势,已经成为新兴的文化形态。“微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已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应利用好“微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系,提升大学生党建工作意识。

关键词:微文化;思政教育;大学生;党建问题

引言:

如今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这也导致大学生心理发展呈现多样化。大学生这一年龄段性格特点鲜明,同一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随着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文化”便受到了他们的关注,使高校大学生有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一、“微文化”带来的利弊以及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一)“微文化”带来的有利方面

网络的迅速普及,致使“微文化”这一文化载体得到极好的发展。“微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同网络媒介一样具有即时性、海量性及开放性,此外更有其独有的特点,如便捷性、个体性及交流性。“微文化”慢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及教育方式。“微文化”具有“个性、自由、青春”的文化特点,这也正符合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此大学生成为“微文化”的主要受众群。

(二)“微文化”带来的弊端

“微文化”自身也有一定的弊端,大学生没有较强的自控力,碎片时间较多,造成他们往往手机不离手,部分大学生活在虚拟世界中。“微文化”由于自身具有的多元化特性,内容或真或假,在各类消息即时接收的同时,容易出现负能量传播,垃圾消息泛滥等现象。大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不足,社会阅历欠缺,这就导致无法看清一些“微文化”的本质特性。

(三)“微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自媒体时代的迅速发展,影响着“微文化”的发展,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成为“微文化”的最多受众群。大学生如今习惯用网络发声,他们用“微文化”来丰富精神生活,从中舒缓压力、排解郁闷、表达需求。对高校教育来说,“微文化”增强了学生的主观意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变得紧密。

二、目前高校思政教育情况

(一)部分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当代大学生中,大多学生都是有活力、乐观、积极向上的,但也有部分学生有较强的功利心,学生不能较好地认识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学生个人主义明显。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由于高校思政教育落实不到位引起的。

(二)高校思政教育过程没有明确方向

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既要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又要培养学生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成为一名对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创新教学观念,明确学习方向,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高校大学生缺少刻苦学习精神,部分学生认识不到知识的重要性,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这也说明高校思政教育落实不到位。

(三)学生综合素质较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改革提出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部分学生只对自己喜欢的课程有积极性,对比较枯燥的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不感兴趣。这也证明高校思政教育力度不够,学生不能辩证地处理问题。

三、将“微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协同做好党建工作

(一)在高校开辟新的党建之路

党建工作在高校的开展,与目前的思政教育密不可分,将直接影响党的群众基础及大学生党员的质量。为提高党在高校的影响力以及凝聚力,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传统的思政教育大多局限于学校的广播、宣传栏等陈旧载体中,很难吸引大学生的关注,而“微文化”的出现,吸引着大量大学生的注意力。因此,为了高校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微文化”必须与思政教育做好协同,利用“微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增强高校学生精神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认同,努力探索出一条科学又有活力的新时代党建之路。

(二)大学精神利用“微文化”来发扬

大学精神可利用“微文化”在社会中的影响来发扬。高校可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平台,例如官方微博、微信等,这些平台网络空间大,信息传播快,可以在这些平台中推送一些时政热点、学校文化、名人传记等内容。学校可定期举办“微电影”节,提前确定拍摄主题,学生可自行拍摄有关短视频,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门话题,学校评选出优秀短视频发布到官方平台上,学生在得到锻炼的同时也传播了正能量。以这种形式丰富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使高校大学生更加具有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会慢慢地主动参与到党建工作中。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政教育

大学精神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它的本质特征可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社会关怀精神,同时这些精神也将贯穿于整个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主要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主,在实际生活中以辩证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于思政教育具有枯燥性,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再以传统方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这样导致学生没有积极性,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高校教师在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应支持学生在网络中充分表达对时事政治的看法,学生增加学习的积极性,思政教育也得到较好的开展。

结束语:

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使“微文化”应运而生,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成果不明显。要想做好党建工作,就应将“微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很好地协同起来,应用好“微文化”的传播手段,逐渐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去,最终达到弘扬大学精神,提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夏天.高校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如何协同发展[J].人民论坛,2019(05):120-121.

[2]叶小华.从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关系看其融合发展的必要性[J].改革与开放,2018(20):118-120.

[3]禹晗.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8(10):284.

作者簡介:

王东文(1968年11月——),女,汉族,湖南常德人,研究生,高级政工师,湖南文理学院,从事高校党建思政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微文化思政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论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微文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与分析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