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清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快速推进,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而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小学科学作为小学阶段学生接受先进科学知识的主要手段,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很有益处。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小学阶段学生实施有效科学教学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对广大教育研究者和教育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教学;教学研究
有效教学指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合适的教学手段,使得教学的质量不低于平均值。而对于小学科学的教学来说,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并不重视科学教学的作用,在课下也不会对相关的教材内容进行深入钻研,这导致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影响了小学生相关能力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小学科学教师必须要能做出改变,对自己的观念与教学方法都做出调整,切实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发挥科学教学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能力。
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动发起者,课堂的教学计划也应该围绕着学生来展开。在过去,由于科学教学不受到重视,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往往将科学作为一课并无大用的学科来看待,课上也只是简单地敷衍了事,更不可能按照学生的需求来调整教学方法。教师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所以为了改变科学教学的现状,就需要教师先做出改变。教师需要能正确地认识到小学科学学习对学生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能做到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做手电筒”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师要能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方式来进行这一课的学习。在学习开始前,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个手电筒,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教师向学生询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手电筒。教师追问:手电筒有什么用呢?学生回答:会发光,在晚上赶路时会用到。教师回答:回答得真棒!那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如何制作一个自己的手工手电筒,同学们说好不好啊?像这样,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后,教师再取出这节课所要用到的零件给学生进行讲解。
二、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到了教学领域。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的相关手段,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借助图片、声音和视频,可以将学生有效地发动起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也是如此,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与时俱进,在课下多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學的融合做研究,做到可以灵活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科学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例如,在“它们生活在哪里”这章中,本章的前三节都是在讲述某种具体的动物与植物。若单纯地使用书本配图进行教学,学生可能会无法对这几种动物有全面的认识。这时小学科学教师就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具,向学生展示这些植物和动物的图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从互联网上找一些关于这些动植物更详细的资料与相关的视频,让学生进行观察,体会。像这样,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将一些课本中的内容以图片与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有效调控实验过程,做好实验评价
科学学科中渗透了大量的实验,通过科学实验的探究进行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思维敏锐度。而在过去,由于对科学教学的不重视,有很多实验,科学教师都会直接跳过,即是在进行一些实验时,也往往不能对实验过程有效地进行把控。这就使得实验教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进行实验也只是单纯地“看热闹”。基于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做出改变,在实验过程中要能牢牢地把握住实验的过程,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其进行改正。
例如,在“做小车”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制作来体会小车的制作过程。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实际能力,分为几个小组,为了保证竞争的公平性,要保证几个小组总体能力相近。然后教师在对学生讲述做小车所需要注意的事项,提供给学生相关的制作材料。同时,为了学生能有一个参照,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做好的小车作为参照,但教师要鼓励学生想出自己的创意,做出与众不同的小车。然后在小车做完之后,教师对每一组的小车进行评价,确认其性能与外观,进行评分,找出小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中评出优胜者。像这样,通过有效的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了竞争意识,使学生从实验评价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实现了自身的提升。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小学科学教师需要能正视科学的作用,在教学中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进行调整。重视实验教学的作用,突出学生的学习地位,并可以在教学中灵活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苏强.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16(07):26-27.
[2]梁辰.小学科学实验课有效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5(05):67-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