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春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在平时学习中,学生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脱节,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要改变旧的观念,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源于生活,学习科学要重新回归生活,用自己的生活实践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提高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接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
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准备,精心设计,调动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让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如在学习“三态变化”的内容时,教师提出“冰、雪、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在火炉上用水壶烧水时,當水开的时候为什么会冒出‘白气’”“冰棍刚从冰箱里拿出来时为什么会有‘白气’产生呢?”“为什么戴眼镜的同学冬天从教室外面进入室内眼镜会蒙上白雾”等问题让学生探索,使他们在情境中产生疑问,在好奇中探究科学。又如“制作晶体”的方法有两种,即“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这两个实验不能在课堂上当即完成,而只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又有些困难,因此,教师举了生活中的例子:我们吃的食盐是怎么来的?六年级的学生马上就知道了食盐是通过“减少水分”这种方法获得的。简单的生活小例子,不但帮学生理解了制作晶体的方法,而且让他们体会到了科学的神奇,同时也拉近了科学与生活的距离。
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科学的实验材料有许多来源于日常用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或物品,给课堂增添活力,给学习降低难度。如六年级(上册)《建高塔》一课,为了让学生体会建高塔的特点和技巧,就让学生亲自动手,经历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利用教室中平时分类垃圾里的矿泉水瓶,分组进行比赛,比比谁能建得最高,用了哪些方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如教学《保护鸡蛋》时,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课题:请你设计一种既轻又低成本的鸡蛋装置,可以使鸡蛋从三楼落下来而不会摔坏。学生兴趣高涨,材料上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唾手可得,在情感上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件极为奇妙的事情——“鸡蛋碰石头岂不是自不量力,更何况是从高空落下。”在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内,学生的那股认真与热情劲儿,简直无法形容。展示课上,几个小组的学生给鸡蛋找了各种各样的衣服:有的用泡沫、绒布、毛巾等材料;有的用羽绒、棉花、鸡毛;有的用沙子、锯末、海绵,有的买了一个降落伞,把鸡蛋挂在降落伞下等。他们将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充分地运用到了自己的研究中来,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欲望,正因为有了参与,才会更投入。
借用家庭实验
因科学实验及材料的多样性,有时学校教学实验不能满足学生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家庭实验室,把生活中碰到的疑难科学问题和课堂不便充分研究的学习内容放到家庭实验室中进行科学探究。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拓展实验范围,了解生活中的科学,而且使学生能亲近自然、生活,解决自己需要的问题。例如,三年级(上册)《蜗牛》教学中,需要长时间观察蜗牛,不但要观察身体特点,还要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爬行、进食、排便等,这在课堂内根本无法完成,必须要边饲养边观察。笔者就让学生在家长帮助下饲养、观察、做记录,形成有关蜗牛的科学知识,带回课堂进行交流汇报。
提升运用科学的能力
时代和科学在不断发展,我们要顺应发展,经常在教学中增加新的科学成果,渗透新的科学思想,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国外的有关科学争论和科学发展。比如,21世纪初,国际科学界发现一颗比冥王星更大、更远的天体,那么有关冥王星行星地位引起争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通过投票表决做出最终决定——取消冥王星的行星资格。现在太阳系只剩下8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在教学《太阳系》这一课时,笔者在教学中穿插了这些科学内容,学生明白了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没有绝对正确的科学真理,也没有不出错的科学家,所以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另外,中国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值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去关注、去渗透。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两个发动机的研制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神舟飞船系列连续11次升空;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正式启动,嫦娥一号、二号空间实验成功等内容可以结合教学告知学生,让学生了解时代成果,丰富科学知识。这样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渗透了热爱祖国的教育。
当科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时,科学对他们来说是鲜活的,是丰富的。小学科学教学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只有将科学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一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科学兴趣,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量,提升学生体会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红霞.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喻伯军.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浙江省天台县赤城街道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