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东 赵雪芳
思想品德课是小学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过去的思想品德课总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边听,至于学生的思想是不是有了进一步认识,品德是不是有了进一步提高,那是另外一回事。到了期末,老师给学生划些题,让学生背背答答,算是结束了本学期的思想品德课。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成了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认为:要想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关键在于要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注意力易分散的心理特点,做好形象性、趣味性、实效性、创造性的有机结合。
小学生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好奇心强,如果老师能恰当地运用直观的教具、媒体进行教学,就会对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优良品质,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观念,直到积极的作用。如《做事不能马虎》这一课,课文讲的是学生马小虎帮张叔叔取信,但由于马虎把信丢失了,当找到这封信后才知道事情非常紧急,小虎认识到粗心马虎会耽误大事、急事,因而决心改正这个缺点。课始,我们让学生观看视频,由于这样直观形象,学生注意力都非常集中。之后再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问题:①马小虎马虎的表现在哪儿?②他为什么这样马虎?③马虎有什么危害?这些问题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我们又把班里从业马虎、写字马虎、洗脸马虎、做操马虎等同学的视频放给大家看,从而教育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马虎,并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行为要求:马马虎虎会耽误大事急事,所以你不能马虎,一定要认真细心地去做事。这样,充分运用电教媒体,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乐学的环境,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上老师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能力和经验,创造条件,创设乐学情境,唤起学生饱满的学习情绪,从而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现行的教材每一课都是通过一个事例,树立一个观点,因此紧扣课文中心内容,设计深受学生感兴趣的乐学环节,能使課文表达的内容更明确、更形象,实现一课一得。如《客人到我家》课文讲的是家里来了客人,小军的父母不在家,奶奶年纪大了,小军是如何招待客人的。我们按照课文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个小舞台剧,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小军、奶奶和客人,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纷纷举手表示要演小军,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生活感。课后安排的问题我们也找学生来进行表演。最后我们对课文又进行了拓展,让没有参加表演的同学来表演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接待客人的。这样使学生知道了一般的待客礼节。
思想品德课最终的目的是要把道德认为转化为道德行为,在反复认识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促使其良好品格的形成,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做妈妈的小帮手》一课。学生懂得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我们把课堂延伸到了家庭,建立了“家庭劳动卡”,要求学生把每天帮妈妈所做的事记录在卡片上,家长监督,班里一同一评,在学生中开展争做妈妈小帮手活动。对此,家长反应强烈:“现在不管是扫地抹桌,还是洗碗洗新衣服,孩子都是和我抢着干,都是真是没白教呀!”
课程标准要求把教材看作一种资源,“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我们要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努力开发并积极利用各地区蕴藏着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在教学“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这一内容时,教材中的诸如“四大发明”的例子学生已经熟知,如果直接使用,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就在“四大发明”之外又列举了 “天人合一”的思想、孙子兵法、中药的作用、儒家思想在世界的影响、中国服饰文化、茶文化、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等,并结合一定的图片、文字。在教学中,经过我们的讲述,学生自主发言,课堂精彩纷呈。
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最终应回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就应及时讨论,联系课堂上的道理,让学生明白时时处处都要牢记这些道理,用它们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让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总之,思想品德的教学已经不能单以说教为手段,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以此达到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学目的。